杀人不闻声:朱元璋大杀贪官致官场瘫痪(2)

阅读:

【2017-04-22 19:00:25】

因为人才奇缺,朱元璋在《大诰》中制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法律,强迫知识分子做官。《三编》稍为宽容,但是所记载的进士、监生罪名,从一犯至四犯的人还是达到364人。大难不死而还职的官员,大多身负斩罪,照常上班做事。

贵溪的知识分子夏伯启叔侄两人,砍断左手大拇指,发誓不做官,被朱元璋杀掉抄家,以避免其他的狂人愚夫群起仿效。

元末翰林学士李征臣是头犟牛,死活不愿意在朱元璋手下做官。朱元璋把他的家属全部杀光光,把他发配到宁夏充军。人一旦充军,他的后代都得世代做军人,为国戍守边疆。朱棣上台后,看他实在可怜,把他接到南京,又逼迫他做官。李征臣说,原来我拒绝做官,全家都被杀了,现在孤身一人,何必还要做官?朱棣拿他没办法,问他想到哪里去?他说不愿意回家乡,因为他无家可归,家里人早死绝了。还是愿意回到充军的地方。这也太凄惨了!于是朱棣免去他的戍籍,让他去老朋友的私立学校教书。

做官到哪里任职,全凭朱元璋说了算。苏州的知识分子姚叔闰、王谔,受人举荐,朱元璋想重用他俩,安排他们到南京做官。可是这两个人弄不灵清,不想去南京,只想留在苏州混混日子。不去,总得有理由吧?他俩就勾结苏州府官员张亨等人,说已经在苏州找到一份文职工作,就在苏州拿工资,不到南京就职。朱元璋看他们这么不听话,将他俩枭首,家产抄没。

做了官不能随便辞职,否则安上“大不敬”的罪名,杀头在所难免。程朱理学家李仕鲁因为辞职被摔死,即是明证。

2. 郭桓贪污杀光光

死亡人数:数万人

案件结果:许多机构瘫痪

明代的官员为国家辛苦打工,工钱却很低。清廉正直的官员养不活一家人,自己死时像海瑞一样,连棺材板都买不起。“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些官员正是抱着这种错误的侥幸心理,为让自己过得好点,做点小动作,揩点公家的油,结果搭上自家性命。

1385年五月,一场腐败大案浮出水面。

涉案主角是郭桓,时任户部侍郎(副部长),主持户部工作。

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有人贪污官粮。朱元璋得知,北平二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与郭桓狼狈为奸,上下串通,贪污官粮。

于是,命令法司严刑拷打。

主刑官是吴庸。郭桓饱受皮肉之苦,什么证词都有了——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全都跟我是一伙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富商说了一大堆。

主审官们也全信了,于是定罪:郭桓等人在收浙江西部秋粮时,应上缴450万石公粮。但是郭桓等人只上缴60万石粮食和80万锭钞票,折合粮食200万石,还有190万石没缴纳。郭桓等人收受浙江西部等府送上的50万贯钞票的贿赂,纵容黄文通等府、州、县的官员私分公粮。应天府等5个州府,数十万石公粮被官员郭桓、张钦等私分。

这样算起来,郭桓侵盗国家粮食700多万石。而根据《大诰》的说法,有2400多万石公粮被这些蛀虫贪污。

严刑拷打得来的供词是不可信的。但是,朱元璋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杀贪官多过瘾啊!追赃多痛快啊!

于是将他们全部逮捕。户部整个衙门全部完蛋,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全部杀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处死。

随后在全国各地追赃,强迫缴纳官粮700万石,总之不管抓多少人、杀多少人,非得把数量凑够才可以。全国各地血雨腥风。各省布政使等大小官员、江浙富豪、家里有点钱的,入狱被杀,数量多达数万人。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大多因此破产,特别是浙江一带,很多人被抄家,富豪大族几乎全部被消灭。

老百姓怨声载道,但是不敢明骂皇帝,而是迁怒于审理案件的主刑官吴庸。吴庸就成了众矢之的。

御史余敏、丁廷举将刑讯逼供、民怨沸腾的情况向朱元璋汇报。为平息天下人的怨气,朱元璋将吴庸等人杀了,并假惺惺地说:“我下诏让你们清除奸人,你们反而干坏事扰民,今后凡有这样的事情,一律遇赦不宥。”

这完全是朱元璋小题大作、捞财害命、乱杀一气。

刑讯逼供,永远得不到真相。

3. 空印无罪除头头

案件结果:各地衙门一二把手全倒霉

1382年,兴起空印案。这是朱扒皮一手炮制的大冤案。

每年各省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核对钱粮、军需等,户部进行审计。

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一升一合、一分一毫对不上,整个会计簿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很麻烦,账本要盖上地方政府的公章才行。从南京回到地方上重新盖章,一去一来要花很长时间,比如贵州的、新疆的,骑马到南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赶不到。

因为路途遥远,地方官员就带上备用的空白账本,先盖好公章。账本一旦被户部打回来,没有过关,就立即重新填写。这种做法就跟使用空白发票一样,先盖章后填写,虽然不符合程序,但也情有可原。这在明朝已经成为惯例,大家习以为常,没有人在意。

1382年,朱元璋第一次发现这种情况,他却在意了,勃然大怒,感到是大事一桩,地方官员统统在欺骗他,其中必有奸情。他是最恨贪污的,于是他的大头症又犯了,怒不可遏,不是杀一儆百,而是无限上纲上线。

他下令将郡守一级掌管公章的一把手或者会计师一律处死,二把手杖100下、充军边疆(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大家公认的好官,也在此案中蒙冤而死。

当时胡惟庸案还没了结,人们夹着尾巴自保,几乎没有人敢出来说个不字。这时候,居然跳出两个不怕死的人,来跟皇帝论理。

一个是浙江宁海人郑士利。他拼死上书,陈述空印案冤情:

“空印文册完全是权益之计,留着备用,实行已久,不算什么罪过。人才难得,朝廷培养一名干部,几十年才能成材。人死不能复生,朝廷这么无休无止地杀人才,真为朝廷毁弃人才感到悲哀!”

朱元璋又是大怒,追查是谁唆使他来说情的。

郑士利说:“我为国家建言献策,即使是死,我也要说!没有主谋!”

朱元璋当然不信,把他处以杖刑、充军,罚作苦工。

另外一个敢讲真话的是山西太原官员叶伯巨,不过真话一般都不好听。1376年,叶伯巨引用空印案的例子,劝朱元璋少杀无辜,批评皇帝过度依赖严刑峻法,还说皇帝“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预测燕王朱棣将来肯定会篡位。虽然句句说在点子上,但终究是揭短,朱元璋又气不过,跳起来要亲手射死他,后来把他关进刑部监狱,活活饿死。

经过郭桓案和空印案两场大案,许多无辜的官员死于非命。

朱元璋大杀贪官,最后被证明完全失效,贪官永远是杀不完的。贪官越杀越多,朝杀暮犯,前仆后继,杀来杀去,怎么都杀不完。贪官如啖饮食,照样犯罪,一点都不害怕。

对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做法,继位的建文帝不以为然,锐意改弦更张,鼓励大臣纠正司法不公。他把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叫到榻前说:“近年法司很滥,朕怎么不知道?他们所判决的大逆不道罪名,往往舞文弄法,把无罪的人弄成有罪,先帝(朱元璋)多次严厉禁止。所以死刑一定要四五覆奏,而法司甘为酷吏而不知羞愧。从今以后审重囚,你们三人一定要去参加审理,有冤枉的,即使是小事情,也要向我报告。”这样,才阻止住了滥杀无辜的势头。

上一篇:青春无极限分集剧情介绍(1 下一篇:山东女大学生坠楼案“反转”:新闻不是对弱者道德规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