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会关注度的心理分析

阅读:

【2017-12-15 22:01:30】

  一年一度的中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结束了。或者,在“结束了”之前,再加上“终于”两个字也不为过。因为,高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高考学生本身,更受煎熬的,是考生的家长、考生所在的学校及考生毕业班的所有老师。所以,说“终于结束了”是恰当的。许多考生在考完最后一门课时走出考场,撒着欢儿说要“使劲玩使劲吃使劲睡”,也是恰当的。

  高考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据《华西都市报》报道,6月7日下午,在陕西宝鸡一考场,一名男考生突发癫痫,浑身抽搐,把自己的舌头咬伤。监考老师用双手掰开这名考生的嘴,又被考生咬伤。突发癫痫,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从学生的角度说,高中的三年,都是在为最终的这个高考做准备,所有的努力,都要经过高考这一关的考验,三天总括三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一名考生的肩膀,左肩上扛着家长老师亲属的重托,右肩扛着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小小的试卷成了重重的石头,沉得让人无法喘息。

  高考压力的持续,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压力与年俱增,高考也裹挟着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压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的父母。最为普遍的情形就是,考生在高考之前的三年高中时光里,父母基本上就是以孩子为中心,想方设法出钱出力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集中全部精力学习,以图在高考时刻,拼搏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学校,描画出一个美好的人生未来。

  社会对高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年逢高考这几天,好像是商量好一样,所有的媒体都把高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纸媒体总是用很大的篇幅,报道着似乎年年都一样的内容,诸如警车送迟到的考生,公交车开特殊通道,考场为特殊考生设独立位置,考生家长在考场外等候等。另一方面,就是专家、教授们对试题掰开揉碎的分析,对各省市作文题目的分析。此时,似乎每年的6月上旬和中旬,全中国只有高考最重要。

  高考折射的社会心理,来自高考本身。而高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又浓缩当今这个社会的诸多期许。尽管距离1977年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但高考作为独木桥、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这种追求与观念仍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仍然没有为更多的没有进过大学门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种状况反过来加剧着人们对高考的重视。

上一篇:法制网首页 下一篇:感人故事引来社会关注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