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易宪容:2019年中国央行宏观审慎政策成关注的重点

阅读:

【2019-02-17 13:37:35】

社科院易宪容:2019年中国央行宏观审慎政策成关注的重点

时间:2019年02月15日 08:24:23 中财网

   中国机构编制网最近即2月2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下称《规定》)。根据《规定》第五条,中国人民银行下设宏观审慎管理局。这就意味着中国央行正式确立了双支柱的操作框架或正式履行相应的职责。 《规定》确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接受金融委直接领导,承担金融委日常工作,负责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和金融委各项工作安排,组织起草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建议,协调建立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风险处置、消费者保护、信息共享等协作机制,承担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具体工作,拟订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监管问责办法并承担督导问责工作等。设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负责处理金融委办公室日常事务。

   从金融委的职责及机构设置来看,其实是以国务院的名义把金融领域里所有的重大问题都归结到人民银行,包括金融改革的发展规划、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各部门职能的协调及问责、重大金融法规的制定等。金融领域中监管的相关权力基本上都集中到中国央行。这对有效地防范金融领域中的系统性风险,加强金融市场的协调监管可能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央行这种权力过度集中,其中两个方面必须有效约束。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委的独立性如何,能否让市场相信金融委能够遵循市场法则,遵循市场有效运行的法治原则行使权力,如果金融委的独立性不够,或来自过多的行政性干预,那么其权力威信就难以确立;二是金融委的过大权力由谁来监管,又是对谁来负责,否则其监管套利随时可能发生。因为英格兰央行及美联储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严格的约束。

   对于金融委当前或2019年的工作重点,最近易纲行长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文章中讲得十分清楚。人民银行积极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牵头制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加强金融控股集团监管,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制度,补齐制度短板。积极稳妥推动结构性去杠杆,把好货币总闸门,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控家庭部门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地方政府杠杆率过快增长。有序整治各类金融乱象,果断处置部分高风险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大力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持续开展互联网 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的基本内容。所以,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举办媒体见面会,有央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等多位核心部门官员出席,并围绕着央行是否要买国债、央行有无必要进行QE(量化宽松)、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如何做、资管新规是否有放松的可能、如何看待2018年社会融资存量增速持续下滑等进行解答,但应该说,职能部门越是解释,市场越是会感觉到云里雾里。

   因为,从金融委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金融风险的根源又有哪里?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金融市场问题可能还是市场不成熟性,可能还在于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及信用扩张过度。因为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是在市场价格机制失效后,金融监管的决策者所推出的一套政策工具,并通过这套政策工具动态地调节监管的参数,以保证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处于合理的水平。

   但是,就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上结束,汇率的价格机制也正在形成,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价格机制一直没有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这种利率机制不仅在于中国央行的基准利率与成熟市场完全不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且在于这种基准利率让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利益机制完全扭曲,从而导致金融资源不能够有效配置,导致影子银行盛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解决,及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等。比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一年贷款利率为4.35%,而一年期存款利率1.50%,从而以管制的方式把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规定在2,85%的水平,这是全球银行体系中根本就没有的事情。同时,也规定这种基准可能如何浮动。2019年1月份TOP100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流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但其平均利率达到8.69%,与基准利率相差近一倍。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问题非常大。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宏观调控双支柱框架,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利率价格机制与汇率价格机制理顺及成熟的问题。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更多的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型的工具,不从价格机制市场化入手,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难以化解。

   还有,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强调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使用,试图达到解决结构性问题的目的,实现“精准滴灌”。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大水漫灌”?其测量的标准是什么?当前中国央行每月在公布资金的流向时,都会告诉市场有多少资金流向的实体经济。但这里的“实体经济”又是如何界定的。比如大量的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流入了居民按揭贷款,这是不是实体经济。其实,从近几来年情况来看,无论是M2增长,还是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量的增长,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的信用过度扩张比哪个国家都快。先是企业的债务杠杆率快速上升,近两年又变成了国内居民债务杠杆率快速上升。而这些都是每年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最近,有政府官员说,中国经济改革40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金融风险危机,所以,中国金融市场是稳健的。可以说,尽管这种官员在当前政府的金融职能部门,但是连最为基本的常识不知道,计划经济有金融危机吗?金融危机肯定是过度信用扩张的结果。只有过度信用扩张之后才会发生。中国难道改变这种铁律吗?所以,中国宏观审慎的双支柱框架更应该放在信用过度扩张上,并以此设立明确的边界。

    

  中财网

上一篇:关注基层治理:家门口有服务站,真方便 下一篇:社论:全面审视老龄化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