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阅读:

【2018-09-28 09:23:38】

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用匠人精神重绘记忆与历史的脉络

《贺兰山剿匪记》封面。

《贺兰山剿匪记》内页。

庞万伏笔名万福,1969年9月生于宁夏惠农县,1992年毕业于宁夏教育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同年分配至长庆油田宁夏灵武市马家滩第三钻井工程处子弟学校任教,2002年9月随校迁入银川市石油城燕鸽湖石油基地,现为宁夏长庆小学美术教师,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教育协会会员。

在万福看来,这些年的创作经历不仅源自自己对绘画与历史的喜爱与崇敬,也是“将被打碎的记忆捡拾回来,重拾往事的方式”。他说自己有种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找准方向就不断前进的信念。当他重新开始认识社会时,便对自身与社会倾注了一种关注,绘画是摆脱与寄托,内心的坚韧让他从未失去勇气。

A

万福的美意

从艺后的庞万伏为自己起“万福”的笔名,他说想要将名字中关于祝福的美好寓意都带给自己的读者。

谈起与绘画的结缘,万福回忆是从村子的商店里淘到的一本已经破损发糟的书开始的,书里的插画让万福对绘画有了懵懂的认知。中学时代,更多有关绘画的新鲜资讯打开了他的新视野。在万福看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从事艺术工作于自己而言是件奢侈的事,因为“学习过程很苦,好在村里文化站常会举办文化活动并免费授课,老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他们专业、负责的精神至今想来仍令我敬佩感动。”万福回忆道。1989年,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如愿考入宁夏教育学院系统学习美术教育。

毕业以后万福来到马家滩石油矿区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沙漠四周没有遮挡,每早醒来不但桌椅上是沙尘,连整个人都是灰蒙蒙的一身土”,尽管条件艰苦,但万福除了带好课外,还在课余时间坚持作画,为了去书店寻找所需的相关资料,他会利用周末时间坐车绕道吴忠,再从吴忠绕道银川,“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本名为《西夏战史》的书,艰涩的古文、纷繁的战事、详实的史料让我着迷也让我苦读半年之久,直到现在创作时,我也常拿出来翻看对照,受益无穷。”

原本万福平稳安逸的生活会就此延续下去,但一场突发“事件”让他徘徊在生死边缘,虽大难不死却一度成为植物人,直至苏醒后识文断字、行走吃饭也要从零开始,他感激生命给予第二次机会但伤痛却不会对他留情,毫无征兆的晕倒与头痛不断击打着他,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煎熬与苦楚没有让他丧失勇气、丢下画笔,在身体条件允许后,他开始创作自己的连环画系列。

B

找回记忆的旅程

万福创作的第一本连环画是根据《西夏演义》绘制的同名连环画《西夏演义》,为了创作好这本连环画册,万福的足迹遍布了西北大地上众多存有西夏历史的地方,甘南、平凉、庆阳、青海……他强调:“一定要实地去验证,以此来获得自己的感悟。”这本凝聚了他十足心血的连环画从着手到出版历时近十年,得到了西夏史专家的肯定,后来也成为了万福所在学校的校本教材。“虽然随时会头痛晕倒,可再苦也不敢松懈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他组织学生在宁夏教育学院和石油辖区内举办绘画展览,将学生的作品投稿参赛,他说:“可以把复杂难懂的历史用漫画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学习宁夏的这段历史,便达到了它的教育意义。”

随后,万福开始根据郑正、郑猛父子创作的《郭栓子覆灭记》一书,进行连环画《贺兰山剿匪记》的编绘工作,为此他两次前往拜访求教,并用半月时间将具有方言特色的原著改编为普通话版本。着手绘画期间四易其稿,在第三稿时更是全部推翻重新创作,同事常跟他开玩笑说,庞老师一天上三次班,早晨来、下午来、晚上还来。可在他看来发现错误与不合适是一种进步,“第一遍画用时两年多,再看时感觉形不准确、比例不合适,造型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反复修改。因为有太多的语汇内容想要表达,所以内心会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

万福习惯在实地考察时,把看到的景象先画一遍而后进行二次创作。省嵬城、一线天、白虎洞、燕子墩、韭菜沟……这些或从资料中,或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的剿匪场所,他都实地考察。前往石嘴山白虎洞时正值冬日,已经画好的万福收拾画具离开,没想到走了十几米,在他刚刚坐着画画的地方,“哗”的一声,一坨巨大的冰块从山上掉了下来,危险擦身而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创作,他说:“实地手绘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内容记在脑中,看书不唯书,否则创作会是两张皮,这就是它的意义。”通常万福会先用铅笔、水墨勾勒轮廓,再用炭笔、毛笔填涂,最后用刀刮、粘贴等技法综合做些肌理,在这214张黑白分明的卡纸上,远去的历史故事与人物跃然眼前,万福的匠人修养也在此过程中尽显。

在此期间,他还用三年时间编绘了6万余字、266幅图的长篇连环画《石油师人在北方》,真实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石油师人在北方艰苦的创业历程。现在,万福又开始了新作品《西夏史诗》的创作,“要将这段历史梳理清楚再用七言诗的方式写出来,配以西夏军戎服饰的图画。”

在他看来,历史中的人物有种了不起的精神,个人的力量与前瞻性不容小觑,视为榜样、激励、钦佩。如同翻过一座山发现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如有精力还会想继续前进,他常问自己,“年轻时如果不去拼搏,到老了靠什么去回忆?又有什么可以证实自己的存在?”回答是:“走过的路、教过的孩子、创作出的作品。”

上一篇:文化社区居民看展览重温历史 下一篇:巴西国博大火焚毁历史记忆,怎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