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的洞察和标高

阅读:

【2019-05-06 14:22:39】

虽然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刘齐的纪实文学《我的串联生活》还是以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忆向世人提供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记录。历史记忆的真实性与当事人的民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革命小将讲说革命小将的故事,难免偏激。大院子弟眼里的阳光灿烂,很可能是他人经历的阴霾密布。而身为“黑七类”的刘齐,以朴实的叙事重返历史现场,以草根的口吻讲说荒诞岁月,读来质朴自然,个人记忆的本色尽显无疑。这是该著的人文价值所在。

回望那个荒诞不经的年代,呼天抢地显得不无肤浅,故作深沉又有矫揉造作之嫌。这样的回忆,是很难一本正经地写出的。作者选择了他最擅长的幽默,并且是黑色的。故事是压抑的,叙事却是诙谐的,正如描绘黑暗,并非一定要涂上一片黑色。哥哥正经八百地“制造”革命大串联介绍信;妹妹喜出望外地喊着上了黑名单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又笑着让家人看他的“阴阳头”,说那样凉快;所有令人欲哭无泪或惊心动魄之处,一一被诉诸轻轻松松的讲说和嘻嘻哈哈的调侃。《我的串联生活》无论是低姿态的叙述视角,还是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抑或口语化的东北方言,全都朴素得有如随处可见的平头百姓。

虽然历史是不能虚构的,但历史书写却又不得不虚构。虚构既是描述事实不可或缺的语言前提,也是想象和创造的别名。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则又意味着历史的阐释只能是主观的。这样的主观性决定了关于历史的书写必然掺有书写本身的文学性。因此,书写的个性越鲜明,书写出的历史就越真实。

实地实人实录的《我的串联生活》,所展示的画面和所描述的细节生动而鲜活。“罗马那个路不会动,北京的路会动,北京现在的这些路,满满当当,可沟可沿,都是‘革命洪流’,洪流滚滚,路也跟着动起来。”只有如此豁达雄健的铺陈,才能呈现大串连的狂热奇观。一幅幅充满质感的历史画面,有如巴洛克画派无拘无束的放浪笔触,再加上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异想。而作者更是将其着墨最多的带头大哥刘阿音兼刘卫东,无心插柳式地塑造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文学人物。

《我的串联生活》不仅有如是我闻的描述,还时不时加上如是我思的文字。旁观之下,曾经浑浊的历史变得澄明,维度变换,昔日混乱的岁月渐趋清晰,“下面温温吞吞,傻老婆等茶汉子,迟迟不能让上面满意,上面就鼓动红卫兵开赴各地,一串通,一联络,一攉拢,革命之火就噼噼啪啪燃烧起来。”时过境迁,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关照那个魔幻的年代,犹如在高处俯瞰地面上的迷宫,当初的迷惘,一目了然,“主席《我的一张大字报》,就拿北大做了炸药捻子,连接上他早已备好的革命梯恩梯,轰的一声,炸得全国翻江倒海。各地小将循着爆炸声,闻着火药味儿,来到京城西北郊,找到这个北大,自然要看一看,里边发生了什么。”

事后回顾,大串连的红卫兵纵横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着一模一样的悲喜剧,几乎每一出都同样的啼笑皆非;而就当时的愚昧状态而言,剧中的人又大多浑浑噩噩。这本历史备忘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揭示和刻画,其真实到了,半个世纪之后,姐姐刘宁还记得她在西郊机场留影时穿着“深粉色带绒毛的外套,藏蓝色的裤子。没戴校徽,团徽也没戴。”而更为真实的是一些普通人的命运。只是当读者感慨他们实在太无辜的时候,同时会发现,他们又实在是太愚昧了。

仅仅因为一个“黑七类”的身份,少年刘齐就被一群义愤填膺的红卫兵同学“正式”地关起来反复审问、记录,并用皮带、木棍、弹簧鞭轮番暴打;而三个红卫兵围攻一个“非法”串联的地主“狗崽子”的场景,让他这个先“红”后“黑”的走资派后代意识到,他与生来就“黑”的地富反坏右“狗崽子”都是一丘之貉,“你都这个德性,这个熊样了,还想分个高低贵贱,三六九等?”

不堪回首的少年经历在作者心中所触发的平等意识,与其哥刘阿音称呼政治贱民“老三”为“老师”所体现的悲悯情怀,还有在提及人们将刘少奇的“奇”字故意歪写成“狗”字时的内疚心理,有异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院子弟的牛皮哄哄,也不同于《血色浪漫》里权贵阶层的人生起伏。虽然心中难逝,命中难逝,但这样的历史洞察和审美标高,意味着作者对自身精神遗产的清理,对民族历史的审视,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极其特殊事件的超越。

与这样深刻透彻的反思相对照的是如此意味深长的叙述,“这个‘文革’大军中,有相当一部人,日后会加入中国的旅游大军、流动大军。他们凭借大串联的老底子,大声嚷嚷,大模大样,细声细气,轻手轻脚,走到天边都不怵。”,“大军中的人,此时都在集体发声,背语录,唱歌,唱各种颂歌。多年后,这些歌被一些人称为‘红歌’,还要时常唱起,一直唱到今天的歌厅、饭馆和大妈舞广场。”许多的岁月过去了。还会有许多的岁月过去的......在“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历史循环里,作者独自坚守,咀嚼着那份生命中永存的伤痛,其内在的深长意味,也许不仅仅与历史相关,也不仅仅与个人相关。

上一篇:留住历史记忆 彰显长沙特色 下一篇:终将消逝的渡口:历史的记忆 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