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会馆的历史记忆

阅读:

【2019-07-07 09:02:39】

北京南海会馆的历史记忆

5月8日上午,采访组一行来到康有为在北京的重要活动场所——北京南海会馆(现名为康有为故居)。在手机地图的导航下,采访组找到了位于北京米市胡同43号院的康有为故居,但是建筑周围被重重围蔽,似乎处于施工中。正不知所措时,意外发现的一处围蔽缺口为我们开启了这段寻访之旅。

北京南海会馆的历史记忆

康有为故居正门。

昔日故居今已面目模糊

穿过围蔽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被绿色纤维网遮盖的废墟,废墟前坐落着一小排已看不清原样的低矮建筑。翻过一堵倒塌的砖墙,一座标识着“康有为故居”牌匾的院落出现在眼前。“终于找到了!”一份欣喜盖过了初入时的不安。

这处只有一层高的青砖房舍,早已人去屋空,与周边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院墙上的牌匾周围贴着诸如“严禁烟火”等管理提示,记载着不久前,这里曾是住宅。两个石门墩及石墩后的木柱撑起了故居大门,门墩造型古朴,祥云上托起一面石鼓,鼓上趴着一头石狮,石鼓双面均有荷花浮雕造型,而另一个门墩上石狮的首尾已不知去向。

院子里面满眼破败,清代的青砖与现代的红砖、不同年代搭建的房屋,以及房屋间四处穿行的电线混搭出了一份沉默的尴尬。每间房屋面积不大,由宽窄不一的过道相互连通,房屋外墙分门别类写着“拆”字或被编上了序号,有些房屋独剩一面孤墙。

北京南海会馆的历史记忆

康有为故居的门墩以石鼓为造型,雕工讲究。

资料记载,因南海会馆院中有七颗老槐树,故被康有为题为“七树堂”,后因故居落败被砍下变卖。而康有为住的那间名为“汗漫舫”的小屋,如今也已无法辨认。

沧桑会馆难掩历史风云

时光倒回至光绪年间,康有为曾六次赴京,最常住的地方就是北京南海会馆。他曾在这里七次上书光绪皇帝,策划了试图改变国家命运的变法运动。

据史料记载,北京南海会馆原是清朝官员董邦达的府邸。道光五年(1825年),南海籍官员吴荣光、廖甡等人筹资买下了董邦达的宅邸,兴建了南海会馆,以方便赴京赶考的士子和在京为官、做生意的同乡落脚。

自光绪八年(1882年)起,康有为进京赶考,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出逃,这16年间,康有为基本都落脚于会馆的“七树堂”。居此期间,他撰写了《广艺舟双楫》《上清帝书》、制订强学会章程、组建粤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发动公车上书等,做出了许多跟戊戌变法有关的重要决策和行动。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先期逃到香港,其弟康广仁在南海会馆被擒,与谭嗣同等六人即六君子在菜市口慷慨就义。距离会馆所在的米市胡同北口向西,不过两三百米之遥。

北京南海会馆可谓是维新运动的策源地和参谋部,影响了晚清政局走向,见证了佛山人乃至广东人的改革创新有为精神。鉴于此,北京南海会馆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会馆已在故乡复建

在南海籍进士麦秩严后人麦祖荫的记忆中,“七树堂”庭院虽小却雅。他在一篇回忆文章《我的南海情结》中写到,“七树堂”内原有一条廊子,长廊壁间嵌着摹刻苏东坡观海堂帖片石。院中北屋样子像条小船,窗上镶着色玻璃,故康有为称之为“汗漫舫”。院中有树可蔽日乘凉,另有假山石盘亘错落。

北京南海会馆的历史记忆

康有为故居牌匾。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潮席卷而来,大片旧城区被改造为现代化新城区,北京南海会馆所在的区域也随潮而动。到2010年,会馆的附产和南轴已被拆平,仅剩下北轴和中轴,因其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发声要求加强保护。

据《新京报》2012年4月24日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安全执法队相关负责人称,康有为故居不会拆除,将进行原址保护,全面修缮,故有的院落格局保持不变。此外,康有为故居所处的北京南海会馆周边地区共计2000平方米范围也纳入保护规划。

记者致电北京市文物局相关部门,查询北京康有为故居修缮的最新情况。6月6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来电回复称:康有为故居2017年底由北京中信房地产公司完成拆迁,已进行围挡保护,目前该房地产公司正在跟北京市金融街有限公司办理转让手续,尚未有修缮规划报备。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转让手续完成后,康有为故居后续的利用和管理、保养即将全部由使用者北京市金融街有限公司负责。

上一篇:山东青岛:“校园民俗馆”传承历史记忆 下一篇:黑龙江省地方国企收入利润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