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名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阅读:

【2020-02-24 12:32:11】

  为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4月16日下午,我县召开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部署会,县民政局、县公安局、高亭镇人民政府等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共聚一堂,商讨、部署具体工作开展。(4月18日《今日岱山》)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规范地名就是留住文化根基和历史传承,切不可因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地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更是一座城市的“活名片”。随意换地名,无异于一种“文化强拆”,会引起一系列后续问题。例如,大量改名换牌,必然耗财费力;耳熟能详的地名一夜之间从地图上消失,不仅给群众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也丢失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

  近年来,我县发展日新月异,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之音,为地名乱象埋下了祸根。一些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中使用的是未经核准的地名,存在“大、洋、怪、重”等现象,随意更改地名;还有的“崇洋媚外”,用一个干瘪、毫无内涵的洋名字,为自己撑门面、长威风。而有关职能部门在地名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监管困难等问题。地名乱象是对地名资源的摧残性戕害,会降低人居文明、归宿感和幸福感,也将让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

  我县出手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理更新不规范地名信息以及规范使用标准地名等3项内容。意在整顿规范,更重在进行法治和文化“唤醒”。遏制地名“任性”还需多措并举。从目前看,需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防止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从长远来讲,还需法治给力,构建地名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必要的民意程序,即便要改名,也需充分征求民意,约束“权力任性”;再比如,建立一定的处罚机制,一旦一些地方的改名不符合相关规定,处罚必须及时跟上。一方面,尽快修订《地名管理条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措施,将地名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另一方面,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地名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同时,建立地名数据库,建设地名信息平台,不断探索地名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及时为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地名信息。唯此,地名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乡愁文化也才能更好地承载起来。

  地名是承载历史和凝聚认同感的“容器”。诚然,对于那些带有歧视性的地名,该改还是要改。但在改名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规操作,重视民主决策的程序,尊重民意吸纳民智,绝不能让地名遗产被“文化强拆”。

  我们在为城市筑起“物质大坝”的同时,更要筑起“文化大坝”。通过保护传统地名,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城市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将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一个地区的公众打造风格独特的“精神的田园”。

上一篇:“活化”历史记忆,城中村“重生”可期 下一篇:让深沉古老的历史记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