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虎头山碉堡抗战记忆

阅读:

【2016-07-27 18:01:20】

已完成考据工作,将建大亚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找寻虎头山碉堡抗战记忆

澳头高涌村苏姓村民家后院的碉堡。

找寻虎头山碉堡抗战记忆

▲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碉堡。

找寻虎头山碉堡抗战记忆

虎头山公园一期登山道上的碉堡。

1938年10月12日凌晨,蓄谋已久的日本南支派遣军聚集4万多优势兵力在大亚湾澳头、霞涌一带登陆,拉开入侵广东大陆的序幕。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抗争!大亚湾军民随后同日军开展了殊死抵抗,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光阴荏苒,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1年,可以承载那段历史记忆的实物越来越珍贵。日前,大亚湾区宣教局完成了虎头山公园内虎头山碉堡的考据工作,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的比对,还原历史的真相。

据悉,近期大亚湾区将对虎头山碉堡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做好碉堡内部的清淤工程,搭建碉堡周边的护坡、步道和观赏平台,考虑打造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网帖

公园建设让抗战碉堡重现世人眼前

大亚湾虎头山位于淡澳河畔(大亚湾红树林对面),现建成了适合休闲、登山的城市休闲公园。从中兴中路中兴大桥沿着淡澳河走进虎头山公园,步行约5分钟,就可以在淡澳河与虎头山之间的小路边发现一处水泥建筑,镶嵌在虎头山一侧山体内。不明就里的市民往往把它当成是一处普通的水泥护坡,然而,它不是一般建筑,而是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

随着公园和道路的建设,虎头山迎来越来越多游客。一些网友也发现这座水泥建筑是座防御工事。水泥碉堡的大部分已经被泥土掩埋,四周长满杂草,它静静地屹立着,深邃的碉堡枪眼凝视着静静流淌的淡澳河,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网友将发现发上网,网帖一经发布就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纷纷探究遗迹后面掩藏的历史。网帖也吸引了大亚湾区文物保护部门的关注,一场对二战时期大亚湾留存防御工事的考据,由此拉开序幕,从而也揭露出大亚湾抗日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统计

全区原有10多个战时堡垒

工作人员对大亚湾区内类似的防御工事进行了统计和整理。经实地走访和统计,发现区内此类工事原有10余处,已经掌握保存完好的有4处,分别位于虎头山公园一期登山道、澳头高涌村和澳农庄内、澳头高涌村苏姓村民家后院和妈庙村苏苗墩鬼角头。

这些防御工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因当时国内工业水平较落后,修建碉堡的水泥由英国进口,又称 “红毛水泥”,技术工人从香港聘请。碉堡的功能是机枪堡垒,用于对海防御作战,主要针对侵华日军的华南地区袭扰和登陆作战进行防御。堡垒群的设计依托山势地形,互成犄角,能够形成交叉火力,从虎头山(当时该山头是一线沿海)到新桥再到粉岭坳等地均有设置,形成了防御纵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建造的水泥工事质量非常好,除去人为破坏,在战火和岁月的双重侵蚀下,墙面和内置几乎都非常完好。

回忆

虎头山碉堡为陈济棠所建

日前,记者随大亚湾区宣教局工作人员来到78岁的澳头高涌村曾庆坚老人家拜访,并和老人一起实地走访了虎头山碉堡及高涌村内另外两个碉堡。根据老人回忆,基本确定该处碉堡是民国时期主政广州的陈济棠修建的防御工事。澳头周边原有10多个类似堡垒,解放后因修建渡口、桥梁等原因炸毁了一些。不过,工作人员在还是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残存的地基。

曾庆坚老人提及碉堡,记忆依旧非常清晰。这位在基层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者,退休之后热心于澳头的历史及文化古迹搜集整理。“当年要不是母亲拼命护着,我早就夭亡了。”曾庆坚老人回忆,幼年时被母亲抱着 “走日本”,躲进澳头格木洞的深山里,为躲避日本兵差点被扼死在怀。

对于澳头的碉堡,他记忆尤为深刻的是黄鱼涌的两座互成犄角的碉堡。那两座碉堡就在他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途中。“曾经在里面躲过几场雨。”曾庆坚回忆,其中一座较大,雄踞在路边,枪眼则虎视着大路,墙体是约60至80厘米厚的水泥墙,里面空间开阔,有20来平方米。

在破“四旧”的年代,这两座碉楼开始被人为破坏,1959年随着淡澳河桥 (老桥)的建设,钢筋水泥稀缺,碉堡被拆除,钢筋被用到了桥梁建筑上。

史料

虎头山碉堡是面对大海第一道防线

工作人员还到惠阳区档案局、惠州慈云图书馆、惠州市档案局查阅相关史料,进一步揭开这些碉堡的秘密。

文献记载了中国军队在新桥、黄鱼涌等地利用防御工事抗击日寇的情形,其中有“日军避开了澳淡公路沿线几十座钢筋混凝土工事”,并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惠州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14年~公元2004年)》一书中查到“省府派员在龙岗至淡水澳头一带筑碉堡”的记载。

此外历史记载,1938年,日本海空军多次袭扰大亚湾。当时驻扎大亚湾地区的是国民革命军62军151师451旅902团,该团曾利用防御工事不断对日寇予以还击,在大亚湾辖区的三门岛海域、虎头门海域、澳头圩、新桥、粉石坳、企岭等地均爆发过战斗。

以上这些记载都与现存大亚湾碉堡或水泥地基遗迹的具体位置相符,工作人员据此推断,虎头山碉堡作为面对大海的第一道防线,在当时应当被驻军驻扎和使用过。

碉堡留字迹 辨认热血涌

区宣教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1938年10月12日,日军第21军在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率领下入侵广东,由汉奸当向导,绕过淡澳公路沿线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经大涌、洗马湖,于当日下午6时占领淡水。

依据史料描述按图索骥,虎头山碉堡应当处于日军左翼和中路的结合部,即属于无中国军队防守的澳头圩地域。“综合各种史料,我们初步判断虎头山碉堡在日军登陆当天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区宣教局工作人员表示。

在高涌村曾姓村民家的后院里,有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碉堡,其内残存着当年国民党军遗留在墙上的一些字迹。因时间太长,许多文字已经模糊,经仔细考证才能辨认出一些内容。其中有一段为 “人生三往戰場 持戈前去刹敵 班師回家種地”。

上述遗迹具体由谁书写已经难以考证,但大体可以判断是由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所遗留。因为民国时期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手漂亮的楷书繁体字和出口成章的语言风格应当是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军官才会具备。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故土的依恋溢于言表,所提到的部队番号等内容也能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规划

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了解,按照 《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虎头山碉堡可以认定为文物。该碉堡作为大亚湾区抗日战争的一处遗迹,对研究大亚湾区抗日战争史具有积极意义。

据区宣教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关于虎头山及其他碉堡史料的收集工作暂告一段落。因碉堡建于民国时期,更为详尽的资料需要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才能查阅。该局下一步将转入对该堡垒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记者从区住建部门获悉,该区将对虎头山碉堡内部进行清淤,建设碉堡周边的护坡、步道和观赏平台,以碉堡为中心的30米范围内不再规划其他无关建筑,作为虎头山公园二期工程的一个景观点,将其打造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将启动这些碉堡的文物认定工作。

上一篇:“红太阳”浙江展览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下一篇: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