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2》“甜蜜”开篇,主创揭秘如何拍摄悬崖取蜜

阅读:

【2020-04-28 09:08:25】

4月26日,纪录片《味人间》第2季登陆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首播后豆瓣开出9.5的高分。在第一期《甜蜜缥缈录》中,无论是来自于伊斯坦布尔,潜心学习制作当地特色甜点七年,却刚窥其门径的小学徒;还是常年生活在海上,依靠海鲜补充糖分的特殊族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劳动者把自己对于幸福美满的期盼都浸润在“甜蜜”的味道里。

“甜”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味道,它的用途也远比想象中更广泛。《风味人间2》第一期开篇就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甜”。其中不仅有单纯的如蜂蜜的甜、蔗糖的甜、食物原有的甜,还有由甜作用的复合味道,不同地区对于“甜”的运用和程度把控也不尽相同。比如巴克拉瓦以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甜品闻名于世;辣味当道的四川,在坝坝宴上,也总能发现糖的身影。中国与土耳其,一个婉约,一个热烈。糖极强的可塑性让它霸占了无数人的餐桌,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正如节目中所说,“甜食等于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风味2”带领着观众走遍全世界,用一幕幕镜头记录下食物的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在马来西亚,巴瑶族不带氧气瓶深入海底探寻食物,只为一口最鲜甜的食材。这些看起来猎奇的生存方式,早些时候,其实是人类的日常。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数百年,人们才开始掌握用草本植物提取蔗糖,“甜”逐渐变得更加普及。现在,糖在中国厨师们的手上变幻多端。“拔丝”,是中国甜菜的制作方法之一,厨师们利用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创造了这一极具观赏性的菜品种类。

本期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来自于尼泊尔的“蜂蜜猎人”。蜂蜜猎人们为了追逐让人获得愉悦感的甜味,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登200米的高空。他们冒险遵循最传统原始的猎蜜手法,几乎毫无防护地在陡峭的悬崖上与危险的蜜蜂搏斗,以获取“崖蜜”这一珍贵食材。虽然猎蜜过程惊险得让旁观者倒吸冷气,但当地人细品蜂蜜时的满足和幸福也同样打动人心。

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风味2”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这是和他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舍弃的膏和黄。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主创答疑

记者专访该纪录片制片人张平、第一期《甜蜜缥缈录》导演郭安,一同揭秘拍摄幕后。

新京报:甜、辣、酸都是大家喜爱的口味,第一集为何选择“甜”?

张平:具体操作的时候,会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质综合考虑,比如故事的奇观性,是否具备视觉吸引力,人物、食物的魅力等等很多因素。像第一、二期的主题“甜蜜”和“螃蟹”,都用外国故事开篇,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两个故事悬念感、动作戏剧性强,带有奇观特质,适合放在开篇先声夺人;另一方面,这两个故事都属于前端食材获取,从获取、加工、烹饪的讲述逻辑上来看,也适合出现在开篇。

新京报:“甜”中的食物,比如翡翠烧麦、海胆饭团,都不是那么有代表性的“甜品”,反而是像蛋糕奶茶这种甜食倒没有。我们对于表现“甜”的食物选择标准是什么?

张平: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片中呈现的美食都要具备在地性,也就是有根的食物,在一定区域内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验证。透过这些食物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样态,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待食物的智慧。在我们的观念里,要通过食物看到背后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根植在血脉里的影响。这是纪录片该有的特质。

郭安:片中也有涉及蛋糕和甜点,这些大众平常接触比较多的食物。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希望提供给观众,我们在探索甜这个主题时挖掘到的,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或者日常中忽略掉的甜的食物,更加丰富“甜”这个主题的定义。

新京报:第一期中的尼泊尔蜂蜜猎人在悬崖上取蜜的镜头看起来很惊险,和第一季中“少年与海”的片段很像,当时在悬崖上取蜜的场景是怎么拍的?

郭安:这段全是下雨天拍的,就裹着塑料袋,两个摄影,一个摄影在悬崖上,他有两根绳子,一根主绳一根辅绳。到了那以后悬崖都是这么凹的,他在悬崖的缝隙里。蜜蜂很聪明,它把蜂巢建在这,雨是淋不到的,在那个凹槽里头,摄影在那儿其实也淋不到太多雨和冰雹。最可怜的是在山上那个摄影,他一直在被冰雹淋,而且他身上只有一根绳子,他要站在悬崖上,身体半探出去拍那个画面。他探出去的话就没办法保护他的机器,我就要在后面拽着他的腰带,把伞和雨衣打在他的身上。我后面又挂了一个扁担,挂在那个保护站上。

新京报:节目第二期内容是《螃蟹横行记》,其中讲到了大闸蟹等等世界各地的各种螃蟹,吃法也都不一样,这一期是不是也很可能会成为网友“边看边下单”的一期?

张平:对,在吃螃蟹这件事上,差异就特别大。这种差异不仅展现在笼统的东西方,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和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饮食圈之间,其实阵营之内也有差异。美国人怕麻烦,喜欢直截了当,所以他们对待螃蟹的时候是把肉掏出来。美国人看重蟹肉,所以更喜欢公蟹,个大肉多。但中国人不同,虽然也喜欢蟹肉,但我们更推崇蟹独特的鲜味,特别重视膏黄,不管海蟹、河蟹都讲究吃蟹的季节。就算是对肉少,或者还没长饱满的蟹,我们也通过巧妙烹饪彰显蟹的鲜美滋味。中国人甚至分辨出不同生长阶段的青蟹,滋味上的细微差别,然后为每个年龄段的青蟹都起了新名字,对应不同烹饪方式。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很耐人寻味,可能有物产丰富程度、生活态度的原因,也有文化传统不同带来的审美差异。

新京报:在拍摄制作中,第二季“风味”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张平:食材前端获取时效性强,拍摄需要追赶特定食材出现的季节。比如甜蜜中的猎蜜故事,还有螃蟹几乎全集内容都有自己的时间点,幸运的是这些内容我们都拍到了。除季节限定外,还有一些食材的获取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海洋捕捞。动物行为的规律,受气候、洋流、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往的规律只能做参考。非常遗憾的就是原计划想要拍台湾飞鱼,前期我们做了充分准备,从资料查找、锁定地域,到实地调研确定拍摄对象,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拍摄团队也已经就位。然后飞鱼没来。一个多月,拍摄团队蓄势待发,每天都和台湾团队联系,问鱼汛出现了吗?说还没有,今年有可能会晚,那边渔民收获鱼卵的草席都准备好了,就等飞鱼过境出海捕捞。然而,2019年从5月初开始等,一直到6月中旬,飞鱼只有零星出现,这种情况下渔民不会出海,他们会转向其他鱼获。最终到6月14号,台湾团队说看样子今年飞鱼不会大规模出现,这个结果很无奈,我们只能调整选题,放弃这部分的拍摄。

4月26日,纪录片《味人间》第2季登陆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首播后豆瓣开出9.5的高分。在第一期《甜蜜缥缈录》中,无论是来自于伊斯坦布尔,潜心学习制作当地特色甜点七年,却刚窥其门径的小学徒;还是常年生活在海上,依靠海鲜补充糖分的特殊族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劳动者把自己对于幸福美满的期盼都浸润在“甜蜜”的味道里。

“甜”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味道,它的用途也远比想象中更广泛。《风味人间2》第一期开篇就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甜”。其中不仅有单纯的如蜂蜜的甜、蔗糖的甜、食物原有的甜,还有由甜作用的复合味道,不同地区对于“甜”的运用和程度把控也不尽相同。比如巴克拉瓦以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甜品闻名于世;辣味当道的四川,在坝坝宴上,也总能发现糖的身影。中国与土耳其,一个婉约,一个热烈。糖极强的可塑性让它霸占了无数人的餐桌,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正如节目中所说,“甜食等于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风味2”带领着观众走遍全世界,用一幕幕镜头记录下食物的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在马来西亚,巴瑶族不带氧气瓶深入海底探寻食物,只为一口最鲜甜的食材。这些看起来猎奇的生存方式,早些时候,其实是人类的日常。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数百年,人们才开始掌握用草本植物提取蔗糖,“甜”逐渐变得更加普及。现在,糖在中国厨师们的手上变幻多端。“拔丝”,是中国甜菜的制作方法之一,厨师们利用糖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创造了这一极具观赏性的菜品种类。

本期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来自于尼泊尔的“蜂蜜猎人”。蜂蜜猎人们为了追逐让人获得愉悦感的甜味,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登200米的高空。他们冒险遵循最传统原始的猎蜜手法,几乎毫无防护地在陡峭的悬崖上与危险的蜜蜂搏斗,以获取“崖蜜”这一珍贵食材。虽然猎蜜过程惊险得让旁观者倒吸冷气,但当地人细品蜂蜜时的满足和幸福也同样打动人心。

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风味2”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这是和他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舍弃的膏和黄。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主创答疑

记者专访该纪录片制片人张平、第一期《甜蜜缥缈录》导演郭安,一同揭秘拍摄幕后。

新京报:甜、辣、酸都是大家喜爱的口味,第一集为何选择“甜”?

张平:具体操作的时候,会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质综合考虑,比如故事的奇观性,是否具备视觉吸引力,人物、食物的魅力等等很多因素。像第一、二期的主题“甜蜜”和“螃蟹”,都用外国故事开篇,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两个故事悬念感、动作戏剧性强,带有奇观特质,适合放在开篇先声夺人;另一方面,这两个故事都属于前端食材获取,从获取、加工、烹饪的讲述逻辑上来看,也适合出现在开篇。

新京报:“甜”中的食物,比如翡翠烧麦、海胆饭团,都不是那么有代表性的“甜品”,反而是像蛋糕奶茶这种甜食倒没有。我们对于表现“甜”的食物选择标准是什么?

张平: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片中呈现的美食都要具备在地性,也就是有根的食物,在一定区域内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验证。透过这些食物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样态,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待食物的智慧。在我们的观念里,要通过食物看到背后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根植在血脉里的影响。这是纪录片该有的特质。

郭安:片中也有涉及蛋糕和甜点,这些大众平常接触比较多的食物。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希望提供给观众,我们在探索甜这个主题时挖掘到的,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或者日常中忽略掉的甜的食物,更加丰富“甜”这个主题的定义。

新京报:第一期中的尼泊尔蜂蜜猎人在悬崖上取蜜的镜头看起来很惊险,和第一季中“少年与海”的片段很像,当时在悬崖上取蜜的场景是怎么拍的?

郭安:这段全是下雨天拍的,就裹着塑料袋,两个摄影,一个摄影在悬崖上,他有两根绳子,一根主绳一根辅绳。到了那以后悬崖都是这么凹的,他在悬崖的缝隙里。蜜蜂很聪明,它把蜂巢建在这,雨是淋不到的,在那个凹槽里头,摄影在那儿其实也淋不到太多雨和冰雹。最可怜的是在山上那个摄影,他一直在被冰雹淋,而且他身上只有一根绳子,他要站在悬崖上,身体半探出去拍那个画面。他探出去的话就没办法保护他的机器,我就要在后面拽着他的腰带,把伞和雨衣打在他的身上。我后面又挂了一个扁担,挂在那个保护站上。

新京报:节目第二期内容是《螃蟹横行记》,其中讲到了大闸蟹等等世界各地的各种螃蟹,吃法也都不一样,这一期是不是也很可能会成为网友“边看边下单”的一期?

张平:对,在吃螃蟹这件事上,差异就特别大。这种差异不仅展现在笼统的东西方,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和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饮食圈之间,其实阵营之内也有差异。美国人怕麻烦,喜欢直截了当,所以他们对待螃蟹的时候是把肉掏出来。美国人看重蟹肉,所以更喜欢公蟹,个大肉多。但中国人不同,虽然也喜欢蟹肉,但我们更推崇蟹独特的鲜味,特别重视膏黄,不管海蟹、河蟹都讲究吃蟹的季节。就算是对肉少,或者还没长饱满的蟹,我们也通过巧妙烹饪彰显蟹的鲜美滋味。中国人甚至分辨出不同生长阶段的青蟹,滋味上的细微差别,然后为每个年龄段的青蟹都起了新名字,对应不同烹饪方式。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很耐人寻味,可能有物产丰富程度、生活态度的原因,也有文化传统不同带来的审美差异。

新京报:在拍摄制作中,第二季“风味”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张平:食材前端获取时效性强,拍摄需要追赶特定食材出现的季节。比如甜蜜中的猎蜜故事,还有螃蟹几乎全集内容都有自己的时间点,幸运的是这些内容我们都拍到了。除季节限定外,还有一些食材的获取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海洋捕捞。动物行为的规律,受气候、洋流、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往的规律只能做参考。非常遗憾的就是原计划想要拍台湾飞鱼,前期我们做了充分准备,从资料查找、锁定地域,到实地调研确定拍摄对象,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拍摄团队也已经就位。然后飞鱼没来。一个多月,拍摄团队蓄势待发,每天都和台湾团队联系,问鱼汛出现了吗?说还没有,今年有可能会晚,那边渔民收获鱼卵的草席都准备好了,就等飞鱼过境出海捕捞。然而,2019年从5月初开始等,一直到6月中旬,飞鱼只有零星出现,这种情况下渔民不会出海,他们会转向其他鱼获。最终到6月14号,台湾团队说看样子今年飞鱼不会大规模出现,这个结果很无奈,我们只能调整选题,放弃这部分的拍摄。

上一篇:电商产品拍摄技巧:环境与布光 下一篇:卢靖姗出国拍戏自曝多次受伤 坚持拍摄十分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