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

阅读:

【2017-12-15 16:01:44】

  (上接1版)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昆明市盲哑学校的孩子们此次也登台亮相,这群孩子用一首《古往今来诵孝道》,诠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创于2014年,这个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文化活动,现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响亮的群众性文化品牌之一,每年轮流在昆明、成都、贵阳、重庆举办,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国学经典新的体验和新的感悟,更是在昆明全城掀起了国学经典诵读、演绎热潮。

  近年来,昆明市文化部门始终将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将改善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作为目标,以市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广泛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惠民活动,形成了供给充足、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昆明市民的文化生活有些“任性”。市民想参加什么文化活动,可以通过“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点单”,也可以“私人订制”。在五华区,各个社区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社区居委会发放“个人兴趣爱好申请表”之后,根据群众的爱好成立社区文化兴趣小组及文艺团队。不到一年时间,新建立起来的文化兴趣小组和业余文艺团体加起来有1000多个,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市民上万人,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由民所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民所享,达到公共文化“权利均等、参与均等、服务均等”的目的。

  文化活动进入新常态

  官渡舞狮、滇源花灯、晋宁调子会等多姿多彩的民俗盛宴轮番登场,“书鸥相伴”活动、网络书香活动提升城市品位,“龙泉探梅”非遗展、金殿非遗展再现老昆明经典记忆……从主城到县区,从广场到乡村,今年元旦春节期间,昆明市四级文化部门共组织开展迎新春系列活动4565场次,比上一年增加1785场次,参与群众达300万人次。

  一年四季,昆明的文化活动常办常新。舞台艺术展演、公益讲座展览进基层、滇剧艺术周等活动绚丽多彩,给市民送去了“文化福利”。在昆明,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平等享受文化待遇。昆明外来务工人员健身运动会从2008年在全国首家举办,至今已经9年,吸引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昆明市少儿图书馆建立了为辖区青少年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艺术教育培训基地;昆明海关与环城一小结对子,为环城一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款捐物献爱心;今年7月,由昆明市文化馆承办的云南省第四届农民工文化节系列活动——“建设者之歌”文艺演出进工地,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送去欢乐和祝福。

  从2016年开始,昆明聂耳交响乐团音乐季已连续举办两季,通过一些经典曲目训练和熟悉音乐季基本的音乐演奏方式,除了让音乐家们迅速进入职业化的状态之外,更让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走进学校、社区、厂矿,进一步向大众普及和推广交响乐文化艺术,受益面不断扩大。

  创新实践助推文化建设

  昆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昆明发挥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不断创新实践,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2年,昆明市针对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在全国首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加大资金保障、整合项目资源、实行督查考核,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五年多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以其理念和机制创新及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在春城大地生根发芽,“有设施、有人员、有内容、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成为昆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新风景,受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运作以来,涌现了五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盘龙区金沙精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等优秀项目。群众家门口的舞龙舞狮灯会、传统庙会、火把节、山歌节等得到群众广泛参与,太和文化节、长湖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文化站室宣传周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项目正日益形成当地民俗品牌,全市正形成“周周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歌声”的良好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当前,昆明正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健康之城”城市品牌,公共文化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持续建设,目前,昆明市共有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5个、文化室1623个,共有各类博物馆120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5项,文保单位总量居全省第一、西部第二,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目前,昆明市正通过完善“五个体系”,实施“六项工程”,努力探索城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路径,以此作为促进城市升值、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闻链接

  昆明建设

  3个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

  随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的出台,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今年3月印发了昆明市的《实施意见》及《指导标准》。

  市文广体局公共文化处处长王云介绍,昆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国首创的“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资金保障,将由人均10元提高到人均20元。“通过资金使用政策的调整,让资金可以用于临时聘用人员,可购买必要的设施设备,并要求各县对资金项目化管理。”王云介绍,新增加的资金将更多用来鼓励基层用于创新,使资金向干得好、想干事的基层和项目倾斜。此外,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今年将进一步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考核,将大力促进广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阵地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群众参与、对接群众需求。

  目前,昆明市民族文化宫暨民族民俗博物馆建设已纳入“十三五”规划,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云南民俗博物馆3个民族专题类博物馆均已免费向社会开放。此外,我市还建设了糯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月湖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发嘎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3个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在市级组建了彝族、苗族等民族学会,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还对所有少数民族县配发了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在禄劝县建设13个‘百县万村’示范点,寻甸县也有11个,在民族乡镇打造了4个贫困地区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王云介绍,这些示范点设施齐备,定期组织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宣传示范效用。

上一篇:兰州城关区首套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出版 下一篇:贵州铜仁以“明”史为据 挖掘600年前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