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doc

阅读:

【2017-03-19 23:03:01】

文档介绍:
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 s("print");s("hzh1");s("hzh2"); ** 县地处** 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全县 33 万人口,辖 6镇5乡, 254 个行政村,总面积 483 平方公里。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热土, 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紧紧围绕 xx 大和 xx 届三中全会精神, 立足** 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璀璨的民间艺术, 按照“两轮驱动, 双翼齐飞”的战略思路,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走出了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路子。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 群众文化活动打响品牌, 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斐然, 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不仅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占领了文化主阵地,而且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一、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 在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上上台阶,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 、建立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管理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 先后制定下发各类文件、方案、实施意见二十余份, 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着重抓好文化经费、文化阵地、资源共享工程三个重点。 XX、 XX、 2012 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分别为 141.1 万元、 355.7 万元、 1037.4 万元; 三年来,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分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经费每年 100 万元,图书购置经费每年 10 万元,新剧目排演经费每年 10 万元,消夏文化艺术节和两节文化活动每年各 5 万元, 文物看护经费每年 5 万元, 专业剧团补贴经费每年 3 万元。同时,投资 2300 余万元,新建了县文化艺术中心、投资 XX 多万元进行天下都城隍景区改造。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2 、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近年来, 我县从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 大力加强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间, 全县城乡文化建设总投资近 5 亿元,先后在县城建成大型综合场馆 3 处、文化公园一处、大型文化广场 4处, 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在农村兴建 11 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起省级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室 150 多个, 建起各类农民文化大院 120 所, 开发修建各类历史文化景点 20 多处,并公开招聘 17 名专职文化员,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大型文化场馆为龙头,以 11 个乡镇文化站为主体, 以星罗棋布的农民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 以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点缀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 使全县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我县从 XX 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原则, 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贫乏的难题, 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XX 年,我县投资 306.4 万元( 包括省财政补助 6.4 万元), 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其中县支中心投入 35. 4 万元,建成资源共享机房、电子阅览室,安装计算机 30 台、服务器 4台, 并配备了投影仪、幕布、音响、扫描仪、打印机等信息共享设备。同年 7 月,在全县 11 个乡镇 254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层服务站点, 并全部实现卫星接收, 有的村已接入互联网, 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基层工作站点。与此同时, 我县还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琴房、练声房、排练室、舞蹈室、演艺厅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 并免费对外开放, 实现与群众的共建共享。 s("print");s("hzh1");s("hzh2"); 二、以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 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作文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彩纷呈近年来, 我县积极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路子, 本着“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办法, 逐步由过去的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办文化,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带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1 、依托各类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日常群众文化活动我县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朗诵家协会等众多文艺协会组织。依托这些协会,充分利用他们协调群众、便于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书画展览、文体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具体活动组织中, 我县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从彰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增强文化的动感和色彩出发, 将高雅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先后举办了“鼓书展演”、“交谊舞大赛”、“秧歌会”、“八音会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形成了处处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连续九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共举办晚会 200 余场次,吸引观众 50 余万人次,现已成为县城群众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 、依托文化阵地平台,全力办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县历史悠久、民俗多样, 流传盛行着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以及各村庙会期间, 我县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阵地, 引导群众积极举办各种主题突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届时, 唱大戏、说鼓书、耍狮子、舞龙灯, 村村流光溢彩, 处处锣鼓喧天, 使群众尽享节日文化的盛宴。特别是依托我县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黎都公园,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黎都灯会”, 将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组合电子灯、机械灯置于公园内, 并以旺火点缀、彩门装饰, 吸引了邻郊近乡数十万人前来观看。使“黎都灯会”、“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为上党地区三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 我县还成功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在南宋乡的拍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在我县的演出, 以及各种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动 15次。在各种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 已先后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乡村农民、团员青年、中小学生大型歌咏比赛 60 余场,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 40 余场,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 、依托专业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为进一步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大力繁荣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县依托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电影公司等专业文艺团体, 定期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 成为群众日常文

12>

上一篇:洛阳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亮点? 下一篇:让历史文化成为济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