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五年巨变】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

阅读:

【2017-05-04 08:41:24】

西部网讯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蔡英 崔刚)陕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红色文化和鲜明的民俗文化。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影视、话剧、文学、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讲好陕西故事,让世界领略到三秦大地独有的文化魅力。

浓浓“陕味”话剧《白鹿原》 让陕西人艺成功“逆袭”

随着一束追光亮起,祠堂、牌楼,这些带有鲜明关中建筑特色的场景出现在舞台上,苍凉、悲壮的秦腔荡气回肠。这部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出演的话剧《白鹿原》,全程采用地道的关中方言,观众看后普遍感觉“味儿正”。

西安市民武美琳:“首先它的这个陕西话让我特别亲切,演员表演很饱满,每一个都充满激情,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我们这版的主要演员应该是“歌队”,他们这些村民,才是这个戏的核心,带满土腥味的陕西方言甚至还画龙点睛。”

2016年3月,陕西人艺带着话剧《白鹿原》首次进京演出,大获好评,并迅速包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第六届国际戏剧学院奖”多项大奖,被业界称为“中国话剧的新巅峰之作”。凭借话剧《白鹿原》,一度低沉的陕西人艺实现成功逆袭。

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作为我们陕西人艺来说,四年前并不知名,有一些小的演出都已经算是在工作了,《白鹿原》为我们带来了观众的认可,2016年在(中国)演艺界的大数据统计下,《白鹿原》获得了票房双强,这个是从来没有过的。”

话剧《白鹿原》的成功,让陕西人艺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大戏,但是作为“掌门人”的李宣却不满足于此。在她的带领下,陕西人艺又开始尝试与一些创客平台合作,将更多带着“陕味”的好作品、好演员推向更大的空间。

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我觉得话剧有这样的魅力,它应该迈出剧场,比方说,从早上的训练、到下午的排练、晚上的演出都和互联网在一起挂钩。我们除了在剧场去赢得票房,我们还要赢得更多的点击率,让陕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

华阴老腔:“黄土地上的摇滚”唱响世界

同样依托陕西独有文化资源在创新中获得重生的还有华阴老腔,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艺人与著名歌手谭维维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质朴、苍凉的嘶吼和现代摇滚完美融合,一夜之间,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火”遍全国。

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你唱你的歌曲摇滚,我唱我的老腔,各发挥各的,这才是人(观众)在这方面特别喜欢的。”

作为陕西地方戏曲中的一个小剧种,华阴老腔最早是和皮影一起表演的戏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皮影的表现手法逐渐失去了观众,让老腔这一古老的艺术一度濒临消失。

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偶尔看到张喜民师傅他们在农村演皮影戏,发现台下只有三个观众。我就使劲把帘子掰开,当我掰开的一瞬间,我发现幕后的东西特别的精彩,他们那种表演没有杂念,所以,我就想幕后的东西如果呈现到台前一定会打动观众的。”

就是这个想法,让党安华和这些老腔艺人走在了一起,成立了华阴老腔艺术团。他们对老腔表演进行了改良,口语化的歌词、再加上标志性的“砸板凳”,一下激发了老腔的活力。2006年,在北京人艺排演的话剧《白鹿原》中,华阴老腔沉稳浑厚、粗犷豪放的唱腔大放异彩。随后,华阴老腔走遍了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并代表陕西应邀到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被誉为“东方古老的摇滚乐”。

影视陕军:扎根生活 讲好陕西故事

除了舞台艺术,近几年,呈现在银幕上的“陕西制造”也越来越精彩。最近,电视剧《西京故事》正在西安紧张拍摄,大雁塔、城墙根、长安区大学城……纷纷作为剧中主人公生活的地域背景闪亮登场。这部根据我省著名作家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讲述了以罗天福为代表的农民工在城市自强不息、努力打拼以及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的故事。

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杨晓娟:“因为是讲我们陕西的故事,所以这部剧全程都是在西安拍的,西安怎么美我们就怎么拍,大家看了以后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西安。”

目前,这部电视剧已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2020百部重点作品,同时被列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首批推荐播出剧目。作为这部剧的出品方,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连续推出了《上门女婿》、《我在北京挺好的》、《赖汉的幸福指数》、《空巢姥爷》等二十多部优秀作品,为弘扬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晓娟:“相比较江浙一带的话,我们历史剧的元素,我们红色剧的元素,还有我们城市剧的元素,可挖掘的资源很多。所以我们一直是坚守在陕西,我觉得陕西的故事讲不完。”

上一篇:春日漫步老城区 小鱼山故居邂逅历史名人(图) 下一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