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器物之美推助收藏潮流

阅读:

【2019-02-12 23:31:43】

近年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之一则是民间文化老物件收藏活动风起云涌,充实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社会的文创工作,推进了传统技艺和民间手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了民俗活动的文化品位,同时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
    近日,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朱纪先生的专著《家珍》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研究古器物之美,探讨艺术设计、美术考古、民艺学的专著,也是推进民间收藏文化的理论研究作品。本书三十多万字,数百幅彩色图片,是作者常年从事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一次总结,是令人鼓舞、可喜可贺的学术成果。
    民间文化老器物收藏活动由来已久,不同于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的官方文化器物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是社会民众自发的有益活动,可以成为官方文化器物收藏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民间老器物通常简单易求,数量较多,贴近民众,近年,民间文化老器物收藏活动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提倡,是符合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需求的民间雅事。当下保护工业遗产,保存城市记忆,保护传统村落,留下乡愁乡情,民间老文化器物收藏、研究活动是相关的文化工作内容,更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民俗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领域。随着民间文化收藏热的兴起,专家学者给予社会群众以专业的指导和得力的帮助,显得十分必要。 《家珍》一书的出版应运而生,可以引导帮助民间工艺传统的专门学习,可以满足民间收藏人士对收藏文化器物的深入探究和精到运作。
    《家珍》作者结合自己搜集或经眼的大量老文化器物,予以去粗取精,分门别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学术识读,既反映自己在学习研究工作中的心得,又顾及读者阅读研习的愿望,或考订,或诠释,以事寓理,名物互证,阐述明晰,引人入胜。
    这些老文化器物绝非奢华收藏品,不属奇珍异宝,多流通于民间,具有亲民特质,为普通收藏者喜闻乐见,收藏大家通常也不予以轻视。本书用实物资料与文献互释,互为印证,借鉴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努力在古今对话中寻找老文化器物存在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本书在研究学习老器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同时,对指导收藏人士开展搜求和把玩,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作者发挥了文献阅识本领,展示了学术解析功力,体现了文字驾驭能力,在静笃观复中为读者开启品鉴老文化器物的解疑释惑过程。
    本书的副题目为“古器物意象通论”,标明这是一部学术专著,作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生们提供一些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也为读者梳理着老文化器物收藏的思路和技能,拓展专业学术视野,注重文化意象的论列。全书分为“汲陶”“刻石”“雕木”“佩玉”“巧金”五个部分,每部分大致按照一个专题系列、一个类型特例、一个专业侧面、一个文化寻绎进行研究,集中列举民间收藏界经常接触的陶器、瓷器、石器、木器、玉器、金铜器,通过对各类老文化器物的解读和探究,彼此兼顾,面广物众,不一而足;展示的数百件古器物特色鲜明,观物识器,释疑解惑,阐发文思,叙说这些历经时代沉淀遗存下来的老文化器物,充溢着祖先的体温和情感,体现着传统文化情趣和先人的生活智慧,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坚实基础。借助器物实例与文献资料力求还原老文化器物于文化原境之中,其研究不再是简单地拘泥于个人感受的随性抒发,而表现了老器物文化传统的多个侧面,体现了目前民间艺术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民俗研究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为本书作《序》中认为,作者在娴熟驾驭观物品器的方法中,“在跨越时空的维度中,寻找到了先民成器之道的意涵与匠心”,“以一种敝帚自珍的惜物情怀,从历史演变中体验物像背后的精神法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郑巨欣教授在《序》中则称道本书“在鉴藏‘家珍’方面的独具慧眼和个性取向”,在关注文化器物象征雅致生活美学追求的同时,“又能适时从闲情偶寄中引发新知”,这种学习和研究,是在传承传统手工造物文化脉络,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领域的继承和弘扬。是一种在“经手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中“颇具情境主义倾向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法”。
    《家珍》亦有不足之处,一是受实物资料的限制,涉及的典型器物有的没能详论,影响了论述的深入;二来,专业词汇过多,诠释不周,影响了一些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民间文化老器物收藏活动方兴未艾,传统文化精髓助力新时代文化发展正在迈向新的阶段,我们期待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弘扬传统文化热情的持续高涨。

上一篇:文化收藏、礼品馈赠, 就选邮票年册 下一篇:艺术收藏应侧重文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