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窦桂梅、程红兵等12位名师的读书感悟及推荐

阅读:

【2016-07-21 16:30:20】

收藏!窦桂梅、程红兵等12位名师的读书感悟及推荐

  

收藏!窦桂梅、程红兵等12位名师的读书感悟及推荐

  精彩导读

  日常教学需要找到理论支撑点,避免走弯路。而少走弯路的办法只有多阅读。

  01于永正

  1.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

  2.我虽然没有成为作家,但养成了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习惯,收获的是人格、思想和教学上的成熟。

  3.我每天都在读书,越读越觉得应该读。每当从镜子里瞥见自己的鬂角悄悄染上白发时,我便有被人猛击一掌的感觉,丝毫不敢懈怠啊。

  4.学生时代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也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5.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

  02吴正宪

  1.一位教师如果有读书的习惯,喜欢思考,教育科研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也会从中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2.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必须有理论指导,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厚积薄发。

  3.数学与哲学之间其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数学最高的境界是哲学。支撑我数学教学改革的是哲学理念。

  4.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习一点儿心理学,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这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是盲目教书,而是智慧育人。

  5.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

  03程红兵

  1.中学是最快乐、最自由的年代,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不要求读书,反而读了很多书。

  2.四大名著培养了我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让我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学青年。

  3.对逻辑学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养成了爱琢磨、关注旁例或反例的思维习惯。

  4.我越来越发现,许多学校的办学行为离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就在课堂。

  5.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

  04华应龙

  1.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

  2.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

  3.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4.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

  5.读书是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从容自信,敢于创新。

  05窦桂梅

  1.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老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2.语文教师的底线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

  3.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4.记录教后思考,我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

  5.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06李镇西

  1.只要你把读书当作内在的需要,同时养成习惯,就不可能没有时间。

  2.我读书时最大的秘诀就是联想和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3.教师应多读读教育经典,读懂、读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某种程度上,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追随。

  4.回想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征服了。

  5.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融入了我的血液,并化作我一生的信念。

  07王崧舟

  1.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智慧和灵性,你不去跟它打照面,它便静静地躺在你的书柜里。你拿起书来,它就是活的,就会和你对话。

  2.为读书播种,是你做老师的功德,遇到播种的老师,当然是做孩子的福报。这个种子以后能不能生根、开花、结果,那还要看个人的造化,你是无法掌控的,但播不播这颗种子,教师是可以负责的。

  3.我是相信转世的,读书就是在转世。读《红楼梦》时,你就转世了,转到大观园去了,转到宝玉和黛玉那一世去了。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你就转世到外国去了,转到布拉格去了,转到托马斯和特丽莎那一世去了。还有什么比转世这种体验更独特的呢?

  4.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精神存在方式。

  5.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

  08闫学

  1.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

  2.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3.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地沉入阅读之中。

  4.一位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

  5.教育阅读,更多的是要基于对教育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弥补短板,使自己变得丰厚、柔软,使课堂变得明亮、多彩。

  09钟志农

  1.蜜蜂酿蜜,有时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花源,它停留的花越多,所酿的蜜越甜。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2.与学生谈话,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否则无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接。

  3.我不是一本一本地、一行一行地死读书,有些书精读,有些书则是抓两头带中间,先研究书的篇章结构,发现感兴趣的要点再细读钻研。有些书可不读,放在那儿随手可取就好。

  4.我不敢学得太快,我怕学不到全部而犯断章取义的毛病。有些问题是需要一辈子钻研的事。我做心理辅导都快20年了,但还不敢说做得很精。

  5.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10周益民

  1.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两个圈子隔阂太多。许多教育界争论的话题其实儿童文学界早已争论过了。儿童文学的很多东西,小语界并没有吸收。

  2.民间文学的阅读教学实践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快乐与满足,我也重新体验到久违的口耳相传的愉悦,重新认识到儿童阅读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3.中国的孩子应该多读读中国的故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里面有民族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4.与其屈就教材选文来进行教学上的修补,还不如直接在民间文学的大海中寻找宝藏。

  5.教师的生存应该是一种智慧生存,教师应该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11 张云鹰

  1.我上中师时,可读的书并不多,大多是一些苏联小说,但正是这些小说温暖了我的心灵,让我始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对待教育。

  2.读以致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读与思相结合,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我的专业发展之路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不断完善自己,让阅读引着自己不断向前走。

  4.不只是学校管理,日常教学也需要找到理论支撑点,避免走弯路。而少走弯路的办法只有多阅读。

  5.我始终觉得教师不能甘于做一名教书匠,都应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即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一辈子坚持教学与教研。

  12 吴非

  1.如果不看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

  2.许多外国文学名作中的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一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

  4.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始终像儿童那样,睁大眼睛看世界,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5.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许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附:12位名师推荐给中小学教师的书

  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吕叔湘文集》,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三版),马云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第1辑)》,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张兴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什么是教育》,〔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9.《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

  10.《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赵志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王健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好玩的数学》,张景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李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思想的盛宴》,〔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著,吴琼等人译,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15.《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陈金芳,赵钰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先知·沙与沫》,〔黎〕卡里·纪伯伦著,钱满素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7.《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南渡北归》,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9.《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20.《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诗论》,朱光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活法》,〔日〕稻盛和夫著,林慧如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24.《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瓦尔登湖》,〔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26.《新月集·飞鸟集》,〔印度〕泰戈尔著,郑振铎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7.《帕夫雷什中学》,〔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8.《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林正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辅导与心理治疗》,林孟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美〕欧文·亚隆著,李敏等人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2.《回忆和话语之乡》,耿占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小王子》,〔法〕安东·德·圣艾克修佩利著,程玮译,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34.《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周作人著,刘绪源辑笺,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

  35.《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孙名之等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

  36.《海边的卡夫卡》,〔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7.《话语的德性》,谢有顺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38.《第三帝国内幕》,〔德〕阿尔贝特·施佩尔著,邓蜀生等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39.《捕蝶者》,筱敏著,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40.《孤独的异邦人》,林贤治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值得老师收藏一辈子的书单(特技教师闫学推荐)

  木心曾说过:“一本书如果能三次震动我,我就爱他一辈子。”

  回想这些年的阅读之路,能三次震动我的书何其多,让我爱一辈子的书何其多。这些曾多次震动过我而让我爱一辈子的书,在我的阅读书单中就是经典,是属于我的经典。他们是我生命的伴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于不同的时间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他们彼此也会有一些争执,但最后都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虽然他们本身有很多不同的特质,但无一例外地都渐渐成为我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让我长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么,他们是谁呢?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得承认,我依然爱读爱情小说,没有爱情小说陪伴的夜晚总是缺少了一些温馨的底色。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史诗,是马尔克斯“发自内心的创作”。他写尽了爱情的全部:隐秘、欢愉、羞愧、动荡……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爱的河流充满曲折,布满支脉,却始终流向唯一的方向。他不再魔幻,真实而又悲怆,残忍而又仁慈。能够把全部真相描摹出来,只因他是马尔克斯。

  这是一部让我读完后整夜失眠的作品。岁月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固然值得珍惜,而那些被过滤了的东西,正如出现在男主人公阿里萨生命中的女人们,又何尝不曾闪耀在阿里萨的生命里,为他带来欢愉,带来永恒的刹那之感?而且,我们又怎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像阿里萨?在我看来,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已不再是爱情,阿里萨也许早已经爱上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我是那么喜爱这部小说,却不太喜欢小说最后的结尾,至于原因,等你看完了也许你就能感同身受了。

  他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可用卡尔维诺本人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简单的理由:“经典读了总比不读好。”卡尔维诺自己创作经典,还教人怎样见识经典。最令人难忘的是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再也没有人比卡尔维诺更懂得经典的意义。他几乎穷尽了人们从经典作品中可能获取的所有东西。

  多少人曾经试想过经典的“第15个定义”,但无论你用何等精炼、神妙的词汇,也不论你使用的是何种语系,你都会发现,你想给经典下的定义早已经被卡尔维诺说过了,概括了,你呈现的只不过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

  他的14个关于经典的定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资评判的标准,让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可以找到它是否值得阅读的理由,而这几乎成为我这些年阅读方面的一把衡量标尺。就这样,卡尔维诺远远地站在了高处。也许他站得太高,以致在他猝然离世前连诺奖也没有看到他。而他的作品,包括他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也成为经典了。

  他是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上文学课,但又比在任何文学课上听到的东西更加生动,更具个性。你不得不惊叹于木心先生的阅读视野,你会不由得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要论读书,你还差得远呢。他给你讲述古今中外文学史,不仅呈现了明晰的线索,还有丰沛的情感融入其中。

  假如你不知道应该读些什么书,可以参考木心的讲述;假如你需要得到一些阅读的指点,也可以参考木心的讲述。后来,我去乌镇,木心先生晚年居住的故乡,在一片桨声灯影之中,在阵阵人声水声的喧哗之中,我想象着木心先生曾经坐在岸边的一条檐廊下,不知他是否会记起在纽约讲述文学史的岁月。

  他是杜拉斯的《情人》

  是从这样一个故事开始阅读杜拉斯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场景仿佛是一声惊雷,引我走进了杜拉斯的世界。

  这场景出自杜拉斯的小说《情人》。最初读杜拉斯就是读她的《情人》,而读她的《情人》又是受电影《情人》的影响。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令我难忘:轮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洋上,海面上一片漆黑,在主甲板的大厅里,有人演奏肖邦的圆舞曲。此时此刻,女孩终于哭了,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终于发现并确认了她的爱情,也终于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她的情人。后来,我在读小说《情人》时读到了这个场景。从此,我爱上了杜拉斯。

  他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如果到一个孤岛,可以选一本书,我会带《瓦尔登湖》。

  我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命题,我们选择的书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人生期许,一种渴望理解和到达的世间永恒。对我来说,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宁静的书,这里有富有哲思与恬淡的心灵,有清新、澄澈的自然之源。四季的更替,景致的变换,素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构成了现代都市人心中无限向往的理想之国。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来处与去处,以便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但要想抵达它,绝非是任何一个人轻易就能办到的事,现代社会尤其如此。梭罗说“人类正在静静地走向死亡”,这是他置身于瓦尔登湖时对人世的观望,在今天看来尤其具有警示意义。

  他是泰戈尔《新月集》

  这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诗集。我极爱郑振铎的译本。这些年,它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那些美丽的诗句,那是一束捧在手里的白茉莉,让我们想到童年美好的岁月,想到那些最初的、纯净得没有任何杂质的情愫。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我认为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部现代儿童诗歌的巅峰之作。当我第一次读到泰戈尔的《新月集》时,我就想,如果没读过泰戈尔,对爱诗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该有的损失。我曾带领孩子们阅读泰戈尔,甚至在公开课上执教过泰戈尔,我想让孩子们看看真正的诗是什么样的,真正经典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阅读泰戈尔一些好的指点,那就不要指点,就只让他们读一读吧。

  他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

  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师,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令人惊讶的是,在20世纪中叶的乌克兰,在那所条件并不优越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与他的教师团队,已经把教育做到了那样的高度,以至于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工作者看来,那几乎就是一个教育的童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来到帕夫雷什中学,他们都想亲眼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工作过33年的学校,都想亲眼看一看这个“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教育智慧的源泉”。

  作为一个教师,我希望有机会也能够亲眼看看这所演绎过童话般教育故事的学校,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下的那个了不起的教师团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受一下他们曾经呼吸过的空气;我更想看看那些绿色的山峦,紫色的云霞,当年它们都曾经映入一双透射着无限悲悯与慈爱的深邃的眼睛里……因为在我的心里,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他们撑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他们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

  他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用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话来说,是写给“还是孩子时”的那个大人看的文学作品。整部作品氤氲着淡淡的忧郁,丝丝的哀愁,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回味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诗意。无论你是否喜爱童话,无论你是否早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必计较你从事何种职业,在这个星球的哪一个角落生活,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小王子》。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书中那个酒鬼的故事。酒鬼为自己总是喝酒而感到羞愧,他想到了忘记羞愧的办法,那就是在喝酒中忘记喝酒的羞愧。于是,他的面前永远摆着一堆空酒瓶和一堆装得满满的酒瓶。其实,酒鬼的痛苦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的痛苦就在于,感受到了痛苦却无法从痛苦的根源中解脱,而这个痛苦的根源,无非是形形色色的欲望。不能战胜欲望,就注定在痛苦中沉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参透酒鬼的故事。也许我们的孩子和小王子一样无法理解——这篇童话原本是写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看的书,但我愿意给他们讲述这个故事,也许终有一天,他们能够明白。只是不知那些读过这个故事的大人们,他们的心是否已经归于平静?

  他还是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还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还是凡高的《亲爱的提奥》,还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还是鲁迅的《朝花夕拾》……我经常想念他们,就像想念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舞女,想念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那也是凡高笔下的普罗旺斯,于是渴望在梦中看一眼那田野,那杏树,那大片的薰衣草和葡萄园,还有那些永远不守时的可爱的人们。

  校长派独家文章

  ○私享塾 | 校长的大智慧就是“简单”——全国30余校长共话职业困顿与突围

  ○独家 | 卓立:敢为教育先,史家小学“后现代化”学校落地生根

  ○独家 |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让教育走出“教狱”!

  ○独家 | 清华附中“学生节”:从创客培养到创新课程,等待每个学生“花开”

  ○独家·口述 |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清华附中王殿军: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为何与教育强国有差距?

上一篇:银座美术馆馆长田俊:热爱艺术才能谈收藏 下一篇:如何成为一个会收藏邮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