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阅读:

【2017-04-28 12:00:12】

关键词:新闻图片;网络传播;媒介素养

现代社会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网络新闻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新闻[1]。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不受版面与时间的限制,具有无限丰富的信息、极强的时效性、多媒体性与互动性。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对网页中的文字进行阅读,大家习惯快速浏览图片并结合新闻题目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图片能调动读者的感性思维与视觉经验,激发读者的参与性,使读者对传播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图片无国界,是人类文化传播中最通用的视觉语言,不受区域和民族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读懂。大众对图片的阅读兴趣远远高于文字,尤其是新闻摄影图片。优秀的新闻图片以强烈的现场感、极强的新闻性、视觉冲击力强等独特的画面语言吸引着广大读者,它在网络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在网络中,到处贴满了新闻图片,但优秀的新闻照片却不多见,而且常暗含着暴力、血腥、低俗与诱惑等不良视觉噪声。

一、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泛滥,质量下降

网络的出现为图片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直接有效的平台,现在网络中,图片盛行,各种各样的图片充斥着读者的眼球。网站为了吸引读者,在新闻中也包含了许多图片。以2012年8月5日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羽毛球决赛选手林丹获得金牌为例,网易围绕“巅峰对决林丹逆转李宗伟夺金 奥运男单实现卫冕”这一新闻主题,用了一组照片,共69张,从选手林丹、对手李宗伟、教练、球迷、双方激战等不同侧面表现整个新闻事件。但在一组图片中,仅林丹与金牌的照片就有7张,这些图片主题基本相同,信息含量一致,动作雷同,瞬间相似,看后让读者感觉拖沓冗长,缺乏精华。这仅是网易的报道,除此以外,新华网、搜狐等网站对这一新闻均有报道,各网站所配图片也有相似雷同之处。

一些娱乐新闻在选用图片时,一味强调规模数量,贪大求多,渲染夸大,图片重复,重点不明。这些图片表面上看数量众多,但质量较差,缺乏内涵,没有深意,使观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心理倦怠,审美疲劳。

(二)移花接木,图片造假

Photoshop、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图像处理软件为图片编辑提供了便利,但也为虚假照片、假新闻的制作提供了捷径途径。不仅图片编辑、摄影师、记者等专业人员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普通网民也对图片进行改头换面。网络的开放性使任何人均可以成为网络记者,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也使虚假照片、假新闻有机可乘。一些网民为娱乐而作的政界人物漫画、明星换脸等在网络中也存在不少。“华南虎”、“刘羚羊”、“广场鸽”等典型的合成照片与假新闻事件,使网民对图片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削弱了网络新闻的权威性。

(三)影像泛黄,媚俗惑人

手机、便携数码相机等可拍摄设备,降低了网络图片的“门槛”,也为少数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的非实名制使传播低级趣味影像,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网上的黄色、媚俗信息满足了部分网民的低级趣味,使泛黄图片有生存的土壤。部分网站钻政策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仍然在刊登“微黄”图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淫秽色情活动,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以诱惑的题目加以刺激,导致网络图片中低俗之风泛滥。如娱乐新闻中冠以“明星走光”、“美女露点”、“性感瞬间”等刺激题目,配合图片来吸引网民。这些“微黄”图片造成了低俗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暴力血腥,侵犯隐私

在以往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网络媒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汶川地震、伦敦地铁爆炸案等突发性事件都是由拍客通过网络来首先传播的。然而由于拍客们缺乏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部分拍客对灾难现场总是过度追求悲惨效果,有的甚至用特写画面来展现触目惊心、血肉模糊的现场细节,完全没有顾及受害者与亲属的感受。这些图片对观者产生了极强的焦躁恐怖情绪。部分网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血腥、低俗的画面需求刺激、吸引受众。然而对受众而言,灾难本身已产生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灾难现场的血腥再现,更加重了受众的痛苦程度。此外,不少网站中有带暴力倾向的图片,这些图片虽然不一定能导致直接的暴力行为,但是增加了潜在的可能性,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将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新闻中,很多记者和拍客们忽视了被摄者的肖像权,常有侵犯他人隐私的事件发生。他们为了获得独家图片,常采用隐性拍摄,袭击大众熟悉的国家工作人员、文体明星、商业巨子等公众人物,有时也有普通市民。这些偷拍绝大多数是以满足受众知情权为借口,展现的照片却是涉及他人隐私、泛黄色情的令人费解的照片。

【1】【2】

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上一篇:47岁巩俐成名前写真照曝光 清纯优雅性感迷人(组图) 下一篇:41岁藤原纪香发写真集 穿丁字裤展丰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