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镇江金山网 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阅读:

【2020-04-15 21:26:38】

99b2bc5b-e4ce-4845-ad85-672cc5b8e856

报恩塔下的念想

5dd3e8c1-f0ad-4918-b312-89ffcb6d3148

木栈道已成为新版圌山记忆中的一部分

圌山风光好,常拍常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摄影史上第一张照片就摄于圌山,而这竟源于圌山的一段英雄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保卫镇江外围的圌山关战役。今年受疫情影响,官方宣布清明暂停登山,记者选择在清明前上山拍照,希望从中倾听圌山新的脉搏和跳动。

圌山系中国首张照片诞生地

金存启先生1947年在镇江王家巷出生,退休前是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高工,长年往返海内外,他收集了大量外国人拍摄镇江的老照片。在华辰2013秋季拍卖会上,他从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外获悉,中国摄影史上第一张照片拍摄于镇江,于是金老开始了求证。

金老找到英国学者泰瑞·贝内特编著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该书提到,世界最早的摄影术出现在1839年8月的巴黎,那时大清帝国已步入衰朽。书中提及:“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相机的记录是在1842年7月,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英国公使璞鼎查爵士的两位助手伍斯纳姆医生和麻恭少校在长江沿线、今镇江“Se-shan”的位置拍摄了“达盖尔银版照片”。

之后,金老又找到詹姆斯·费加姆斯编写的《神秘人物富兰克林探险之旅》,其也描述了当年在镇江“Se-shan”遭遇炮台炮击的经过,这段史实与《续丹徒县志》记载一致。通过数据比对,金老明确了“Se-shan”就是圌山,他将情况告知泰瑞·贝内特,获得了对方肯定。

至此,圌山为中国摄影史上第一张照片的拍摄地已无悬念。时至今日,史学界和摄影界人士一直都没有停止对这张达盖尔银版照片的寻找。这张以镇江军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为背景的照片已成为中国摄影史的重要里程碑。

晚清镇江照片基本外国人“操刀”

那么,目前发现的晚清民国镇江老照片总体是什么状况呢?

记者采访了长年搜集镇江老照片的文史爱好者张鹏,他表示从目前发现的来看,晚清民国镇江老照片的总体数量有200多张,这其中还包括抗战老照片,那些很多是由日本人来拍摄的,比如一些印刷精美的军邮信件,正面很多都印着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的风光美景。

如果从晚清民国来区分的话,基本上晚清的占多一些,这缘于两个原因:其一是晚清时镇江属于通商口岸,当年住着不少外国人,他们因为工作或经商原因,旅居镇江,他们和部分传教士一起,都会拍摄一些照片,作为纪念或存档;同时,镇江当时还有领事馆,领事馆人员因工作需要也会拍摄一些照片。从现在发现的照片来看,基本上就是这些人拍摄的。而到了民国,相机数量多了些,那时镇江已有民间照相馆的存在,同时部分媒体从业者手上也有相机这种时髦玩意,“但是从老照片的历史价值来分析,晚清镇江老照片一般来说,要比民国镇江老照片价值高得多。”

再来看目前镇江老照片种类,记者发现镇江风光照又占了绝大多数,比较显著的如金山风景的老照片,搜罗一下能找到不少,这可以说明当年镇江的风景名声在外,连老外都很关注。到民国年间,镇江照片种类也从晚清时以风光照为主,逐渐过渡到之后的家庭照、集体照、新闻照、艺术照等诸门类。

从社会学角度看镇江早期摄影人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摄影史上,中国摄影师曾经极为罕见,当时,几乎都是来自欧美的职业或业余摄影师,他们为中国读者构建起了纸上的中国影像,国人只是成为被拍摄对象,而没有成为拍摄者。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镇江,晚清镇江还没有照相馆。

民国18年(1929年),镇江在中山路始出现照相馆,抗日战争前夕,已有凌烟阁、宝记、蓬莱、大都会、新时代、光明、中华、云记、天然等15家照相馆。民国26年镇江沦陷,一年后陆续复业,最多时有25家(包括设摊),较大者有中国、美琪等,大多开设在大西路。抗战胜利后,宝记、蓬莱2家拍摄艺术照片和剧照,中国、裕昌、中华3家兼营摄影器材。新中国成立前夕,有照相馆18家,从业人员35人。

我市民国照相馆确有不少,但相关资料却极有限。为此,记者咨询了几位我市资深摄影人,他们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他们认为,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镇江的早期摄影师,很多人原来可能是一般的手艺人,或画师,或工匠,而且应该有不少人是从画师转行而来的。这一点可以从早期照相馆中开设的根据照片或真人绘制、放大肖像来推断,这些都是旧时照相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从外国人那里学习了摄影技术之后开设的照相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民国照相馆的消费水平,决定了顾客群基本是非富即贵,很多顾客又是留洋回国或长期和“老外”打交道的开明人士。这种拍摄者的弱势和被拍摄者的强势的对比,决定了照相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顾客,而不是摄影师。

而且,作为一个参照系,民国时镇江发行过不少报刊,正因为有那么多报刊,至少在极少数的当年媒体人手中,还是掌握着一部分摄影“话语权”的,他们的摄影作品多多少少也对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包括在审美层面。

栈道成新版圌山照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圌山,登山前记者先上网浏览了一下,发现很多圌山风光照拍得都很美;但实地去拍,其实并不容易,从市区坐212路公交到圌山站,至少要一小时,记者从圌山公园木栈道拾级而上,遇到美景便用手机拍下。

这是去年建成的步行栈道,同时也是护林防火通道。栈道位于圌山东侧,全长2.4公里,宽2米。这些栈道四通八达,遍布东边山峰,它们通往半山与原登山道相连。踩在栈道上感觉很特别,栈道木料厚实,古色古香,与圌山浑然一体。阶梯平缓,护栏高大,每隔一段还有地灯。栈道还设多处观景平台,沿途可在此休憩、观赏。而栈道下面也有机关,新架设的水电管道都在下面,这样也为景区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

圌山的美体现在哪?记者首登圌山,有两点体会:其一镇江虽号称城市山林,但多为丘陵,一座200多米高的圌山在主城区已算第一高了,对见惯了小山小坡的市民来说,当你裹足前行时,有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其二,圌山虽不高,但够险,上面有36处悬崖,72个险坡,还有坐落在山顶的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沿途层峰峭壁,奇石嶙峋,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准确地说,在老辈人记忆里,圌山没有木栈道;但现在的人登山,更多依托栈道前行,也因此栈道本身成为圌山记忆或者说圌山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发现,虽然栈道本身与圌山整体氛围合拍,但管理方依然对铺设栈道相对“克制”,仅铺设到距圌山主峰最近的山头,后面仍是之前的花岗岩山道,这样就使得“新印象”与“老记忆”在感情上相互融洽。

登顶四望,记者终于有了一种“一览镇江小”的感觉:山顶上七级报恩塔是市级文保,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北面是滚滚长江,它像一条银蛇由西向东游去,江上行船点点,近处有大港码头,塔吊林立,一派繁忙作业景象;三面群山环抱苍翠葱葱,山下便是美丽的圌山公园;下山路上,还能看到正在施工的公铁两用“五峰山长江大桥”,它像从天边垂下的项链,等建成时又会为圌山如何添彩,无法想象。

上一篇:陈奕天被说是许绍洋 对比照片神撞脸 陈奕天这个回应有内涵 下一篇:北关区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亮点写真:不负春光造林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