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劳动亦需两性共担

阅读:

【2017-03-13 08:56:35】

原标题:情感劳动亦需两性共担

  □ 王长路

  近来,一个关于“情感劳动”的话题在坊间流传。从记住亲人的生日到面带笑容地提供服务,“情感劳动”这一社会学家30年前提出的概念,至今仍是无数女性面对的日常,人们总认为女性理所应当做到这些。譬如,此前被某大学教授调侃为“不就是推个车倒个水的”空乘岗位,最常见的往往是“空姐”;总被强调要“有爱心、受得了气”的社工岗位,常常见到女性在与案主良性互动;在一些将“微笑服务”放在首位的服务岗位,更容易“阴盛阳衰”……

  延伸至家庭领域,女性承担更多情感付出的特质,则更加明显——许多已身为妻子或母亲的女性,永远知道“那件外套放哪儿了?”“明天午餐怎么搭配?”“孩子什么时候该打防疫针?”等问题的答案。

  习以为常,并不意味着理所应当。

  执着于给情感劳动贴上女性专利标签,其逻辑大约与常出现的那句“鸡汤话”类似——“女人都是感性动物”。

  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当自己对一个个“微笑”、一句句“家庭百事通”般的回答习以为常时,是否意识到,这是女性在额外付出更多的情感。至少在职场中,这些从未体现在报酬中的劳动付出,已被定义成纯粹的“义务”。

  一些服务让人购买后觉得“物超所值”,恰恰来源于情感的付出,如空气般存在的情感劳动,是让服务告别生硬,变得充满人情味儿的奥妙所在,对于这些脑力和体力之外的劳动付出,我们应该充满感恩。

  在劳动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其实并非只是“女性该做的工作”,我们当然乐见,在空乘这个时刻需要耐心的工作中,多一些“空少”出现;在社工这个必须面对诸多“家长里短”的领域,更多熟练掌握沟通技巧、专业技能的男性能崭露头角;在需要“微笑”的众多服务岗位,一位位男性的真诚笑容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在家庭领域,越来越多优秀“煮夫”、超级“奶爸”的出现,则让我们清楚,其实,情感劳动由两性共同担当,本就是一幅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场景。

  与大众熟知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相比,情感劳动或许有些陌生,更需要从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两方面予以承认,以专业技能而非性别为评判,无疑会让情感劳动发挥出更大的实际效应。

  我们都该清楚,缺少男性主动参与的情感劳动,实在很难称得上“好”。只有两性共担,“情感”才能更持久。

上一篇:港生对两性交往的态度新闻频道 下一篇:发现自己竟是男性 小儿两性畸形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