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阅读:

【2016-11-23 20:43:30】


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互联网+”时代,网络人才在哪里?

——关于东部战区部队网络人才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解放军报记者 代烽 通讯员 杨康

开栏的话

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为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指示,充分反映全军部队走进网络、用好网络、引领网络的探索实践,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与解放军报联合开办“过好网络关时代关新探索新实践”专栏,集中介绍一些部队打好网络意识形态主动仗进攻仗、利用“互联网+”创新政治教育方式等经验做法,以及解决互联网进军营矛盾难题的思考启示,为部队用好网络创新平台提供借鉴。我们将陆续刊发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官兵,身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崇尚“指尖上的生活”,青睐“网络化表达”,喜欢“互动式交流”,走进网络才能走进当代官兵的内心世界。但走进网络,需要有网络人才作支撑。10月下旬,记者走进东部战区部队,就军营网络人才培养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上千人的团队,挑不出几个网络骨干——

人人都是“自媒体”,缘何还闹“人才荒”

今年年初,东部战区陆军某防空团准备在团政工网推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网页,结果各营连推荐的十多名“小能手”无一能胜任。上千人的团里,缘何挑不出几个精于网络专题制作的人才?

无独有偶。今年5月,某旅举办 “训练场最美瞬间” 摄影比赛。营连“拍客”个个摩拳擦掌,欲一展身手,但令人意外的是,数百张照片中竟选不出几幅好作品。最后,旅里不得不“矮子里挑高个”,勉强评选出10幅优秀作品。

“有人说,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拍客,个个都是写手,每个网友都可以当编辑,但真要找一个好拍客、好写手、好编辑却并不容易,不少部队都感觉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人才荒’。”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办公室主任陈江南感慨地告诉记者。


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8月中旬,第12集团军组织首期新媒体骨干和第四期政工网骨干集训,学员们在分组讨论。周振国 摄

记者踏访东部战区部队,探寻“人才荒”出现的原因。

——能力欠缺干不了。网络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要求,很多官兵对网络知识略懂皮毛,但要真正从事网络工作,能力差距还较大。某师宣传科科长易顺杰说:“要找一个既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又会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版面编排、代码编写等多种技能的网络编辑真的很难。”

——发展受限不愿干。某团宣传股干事小吕是网络工程专业硕士,硬件软件都精通,正干得风生水起时,突然提出要去组织股发展。问及原因,他无奈地说:“网络人才实际工作中确实很需要,但每到用干部时却只能说‘呵呵’了。”

——人才培养未跟上。有的单位只注重人才使用,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从而造成了网络人才“断档”。去年年底,某海防团负责政工网管理的干部转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人选,团政工网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有的团十多年来既没办过网络人才培训班,也没送人出去学习过,团里的网络建设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


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既要“淘金”更要“炼金”——

让“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

今年夏天,“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编辑朱明明精心编辑的微信稿件《洪水中,这些抗洪勇士的“专属表情”有没有震撼到你?》,发布当天阅读量就达到“10万+”,跟帖好评如潮。记者踏访大江南北座座军营,发现不少“朱明明”们在工作实践中完成了素质转型,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身。


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稿件截图。

“新媒体就是棒,像我这样的基层战士制作的稿件,同样能引起网友的点赞关注。”第31集团军某炮兵旅战士楼超拍摄了一组精美的军营婚纱照,经批准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可谁会想到,几个月前楼超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网络“门外汉”。

“能有今天的进步,最初还得益于东部战区陆军组织的一次集训。”楼超感慨地告诉记者,今年5月中旬,东部战区陆军举办了首届新媒体组稿会,数十名部队网络骨干参加了培训。网络大咖“点子正”讲授《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军旅故事》,知名网友“逆光飞行”分享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创作的成功经验……培训中,一篇篇接“地气”、透“新气”、露“才气”的作品脱颖而出。

“网络人才的培养选拔,既要‘淘金’更要‘炼金’。”东部战区陆军政工网负责人李庆金告诉记者,他们重点加强网络管理、技术研发、网络编辑等人才培养,努力为网络人才成长提供学习平台和土壤。

采访中,不少网络骨干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网络技术的掌握是个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过程。”记者在东部战区空军某部调研发现,该部许多网络骨干的网络知识是靠业余时间自学积累的。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OUT’。”某师下士井振海说,为把政工网建设得更好,他利用业余时间“猛啃”网站设计专业书籍,一年下来买来的书称一称,足足有30多公斤重。

“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

不能让“5加2、白加黑”成常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部队网络人才培养确实有很大进步,但“缺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某部干事小余在上级政工网帮助工作1年多,表现很优秀,但因编制原因,迟迟纳不了编,最后不得不收拾行囊打道回府。“编制成了制约网络人才发展的瓶颈。”东部战区陆军文化工作和网络宣传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魏星有感而发:“我们在想方设法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眼睁睁看着人才不断流失。”

原总政治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全军政工网建设科学发展的意见》规定:军级单位网络办公室不少于4名干部和1名士官,师旅级单位不少于2名干部和1名士官,团级单位不少于1名干部和1名士官的标准调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单位越来越重视网络建设,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某团政工网负责人杨明亮谈到,要将一个团政工网办得有声有色,至少需要4-5人,但团里就他带领1名士官负责,根本忙不过来。

该团政委周海接过话茬:“为适应政工网快速发展的需要,去年年初,我们团在原有1名干部和1名士官的基础上,临时增配了1名士官,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这名士官不久后就返回了连队。”

“营连有庞大的网络骨干队伍,为什么不发挥他们的作用?”面对记者的疑问,杨明亮无奈地说:“基层网络骨干都是业余兼职,网络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网络技术学习和实践,作用发挥不明显。”


军营网络人才大调查,有些内情让你意想不到

11月上旬,第31集团军某师组织网络新媒体人员集训,摄影骨干相互探讨拍摄技巧。刘志勇 摄

编制无法突破,营连网络骨干发挥作用有限,人少事多的矛盾如何化解?一些网络技术骨干只能“5加2、白加黑”地忙碌,导致身心疲惫。“时间不要长,干干就改行”,被一些部队网络管理员奉为“金科玉律”。“东线瞭望”微信公众号编辑牛隆爽介绍说,据某集团军不完全统计,近3年参加过网络或新媒体培训的基层官兵,80%改了行。

东部战区网络宣传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根治网络人才培养和流失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好‘进口’和‘出口’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编制,让网络人才看到前途与希望;另一方面要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做好这些,网络人才巨舰一定会扬起‘互联网+’的时代大帆乘风起航。”

短评

让“很需要”变得 “很重要”

■桂浔

人才兴则事业兴。军营过好网络关,网络人才是后盾。军营网络做大做强,网络政治工作丰富活跃,都离不开用好用活一批网络人才。但当前部队在网络人才培养、使用和保留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给军营网络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培养激励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建设特点,加快培养和集聚大批军营网络人才。

一些单位之所以对网络人才不重视,根子在于对军营网络发展缺乏应有的认识,把网络仅仅看作年轻人的“时尚品”、锦上添花的“装饰品”。因此,必须具备前瞻眼光、强化前沿意识,善于从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中看到时代趋势,从官兵上网用网呼声中听到强军需求,真正重视网络发展,支持鼓励网络人才建网用网。

网络人才培养是持续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断断续续。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网络人才须臾不可掉线离网。网络建设应当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耐心包容和长远规划。对网络人才,不能“有任务时重视,没任务时不闻不问”,那样必然导致人才流失和技术水平滞后,需要人时没有人,碰到难关攻不下。

对网络人才来说,有平台才有作为。当前一些单位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终端轻后台等问题,网络平台功能有限,网络人才难以施展才华;一些单位满足于现状,对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视而不见,长期抱着旧有的网络平台不思进取,网络人才业务水平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出现退化。

当前,“会用网”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但“会管网”的人并不多,“懂建网”的人更有限。军营网络发展机理与互联网发展并不完全相同,地方网络建设模式并不能照搬照套到军营。部队在培养网络人才时要注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找准网络人才发展与军队建设的契合点,探索富有军营特色的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让“很需要的人”变得“很重要”,让“很重要的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真正乐于“重要”下去。

上一篇:我在重庆做卧底记者的日子《原创》 下一篇:成都奇怪诊所“名医” 回避记者提问涉嫌非法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