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若升级,人人都是“打假者”

阅读:

【2017-03-28 13:00:48】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有关打假维权、职业打假的话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有着4家商务调查公司的王海,目前公司员工有30多人,多是律师和调查经理。去年一年办理500个以上的案子,金额在1000万以上。他对记者说,“我个人追求是做一个建设者”,他还笑称“今年不排除去打网红,打微商”(3月14日《成都商报》)。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打假人”的褒贬不一。有的甚至用“得理需饶人”、“取财要有道”之类的道德绑架他们。无论职业打假出于何种目的,整体来看,市场主体的侵权行为受制于打假,对消费者乃至国家都是好事一桩。“职业打假人”的存在,间接推动了“质量中国”以及市场法治化的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成长中的“职业打假人”,也越来越充满理性,从曝光“开掐”向专业合作(同政府及消费者组团)过渡。在维权实践和法律浸染下,很多人有了“理性的热血”、更有了“建设者理想”。他们带给时代更多的是法治启示、权利唤醒、规则回归。

  首先,倒逼“供给侧结构”不断改善。经济下行需要市场支撑,唯健康市场才可持续。职业打假何以“一打一个准”?原因还是质量关卡、诚信标准上有“硬伤”。以“法言法举”、真刀真枪的形式打假,更能倒逼企业重视问题,顺应“消费转型升级”的大势,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迈出实质性步伐。就全局而言,只有做到质量兜底,才能内兴信誉企业、外促“品牌强国”。

  其次,倒逼国家法律和产品质量标准。法律有漏洞,打假才充满争议。新消法的修订,注入了公平正义的行业规则,衡平了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让打假维权有法可依,让企业申辩没有顾虑。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向“中国质(智)造”的升级路上,还有诸如假冒伪劣的“李鬼”砸牌滋事,与此同时,创新路上的一些小商品、新产品也对国家标准提出“与创新俱进”的新要求。也只有补齐法律短板、标准空缺,才能为市场创新提供法治引导,为繁荣市场增添法治动力。

  再者,启发消费者对权益的“呐喊”。过去,消费者中有太多“沉默者”,刺激了职业打假人获利的冲动。此状也渲染着“打假致富不光彩”的酸葡萄心理。然从效果来看,职业打假间接普惠了消费群体,充当了“扫雷者”角色,如网购打假、新消费领域维权等。依法维权,人人有“拳”。不能只靠职业打假群体的“利己及人”。法律人人可用。消费者若能从中顿悟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主动学习法律、大胆尝试维权,相信,职业打假群体就会形成全民打假的社会统一阵线。

  若能在消费升级下实现维权路径的升级,则职业打假人的建设性亦可敬可期。(刘健)

原标题:消费维权若升级,人人都是“打假者”

上一篇:2015年度我市工商部门打假维权案例 下一篇:新疆若羌县打响红枣品牌保卫战 将赴内地打假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