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中国的福尔摩斯,还是一个官油子

阅读:

【2016-08-12 15:14:22】

狄仁杰:中国的福尔摩斯,还是一个官油子

  有一本书名字叫《宦书》——就是一本告诉人们怎么当官的书,曾经卖得很火,这本书是鼎鼎大名的狄仁杰写的。评书里有一篇叫《狄公案》,说狄仁杰断案如神,有人看了这本书说,狄仁杰不是影视剧里那个神探吗?怎么还教人做官呢?有些懂历史的人知道,狄仁杰做官很厉害,就是个“官油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手腕很是了得!这种说法和我们心目当中狄仁杰形象有点儿出入,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是什么样呢?

  狄仁杰在影视剧里就是个“福尔摩斯”,这一点在梁冠华演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里尤为突出。这个戏2004 年开拍,到现在已经拍了五部了,每一部戏中有两三个案子,狄仁杰作为神探,深入到办案的第一线,剥丝抽茧地研究案情,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侦探是一回事儿。

  那么,狄仁杰到底是不是神探呢?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法官。他当年起家的时候,当过并州都督府法曹,也就是一个地方的小法官。后来当到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徐克拍的电影《大唐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都是讲他破案的事。

  影视剧演绎出来的狄仁杰断案如神,是指他审案的能耐,而不是他破案的能耐。史书有明确记载,《新唐书·狄仁杰传》上说: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也就是说,狄仁杰当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断了17000 起案子,没有一例喊冤的。这说明狄仁杰第一很公正,第二效率很高,第三法律知识相当完备。搁今天说,他作为一个大法官,一定是法律方面的专家。当然作为大理寺丞——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有些很难断的案子,别的法官根本都不敢接的,他敢接。

  举个例子,当时有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都不得了,被告是禁军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原告是当朝皇上——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老公。

  皇上告下臣是怎么回事?有人说皇上还用告吗?不是皇上说了算吗?那你就太小瞧中国的封建社会了。很多朋友看多了清宫剧,以为皇上说叫你死就得死,其实没那么简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皇上要处死哪个大臣,也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大将军权善才负责管理皇陵,皇陵旁边有两棵柏树,权善才下命令把这柏树给砍了。

  这下惹怒了唐高宗,把人祖坟上的树给砍了,这可不是小事。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一坟,二房,三八字”,树在坟向周围,在哪儿栽,朝向哪儿,栽什么树,大有讲究。所以,当时昭陵上头的两棵柏树,是非常重要的风水符号。李治非常恼怒,说:“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他要把权善才和范怀义处死,就向大理寺说了这个事儿,正好狄仁杰接这案子——要别人,早听皇上命令了,砍了得了。

  狄仁杰说《大唐律》有“毁人祖坟,贬为庶民”这条,把权善才贬为庶民算了。唐高宗李治不干,说这人不杀,难解我心头之怒。这时候,狄仁杰苦口婆心地劝皇上,《大唐律》里有明文规定,你一来气把他杀了,那老百姓一看,《大唐律》岂不儿戏,我们还遵守它干吗?老百姓都不遵守《大唐律》,天下大乱,统治怎么维持?这一劝,唐高宗李治一琢磨,是这个理儿!火消了,就把他们免职了事。

  而且,唐高宗李治回头儿对史官说,把这事记下来,你看我这个皇帝从善如流,人家说得有道理我就听,权善才把我祖坟树都砍了,我都没处死他——李治也明白,这事儿会流芳千古。所以,狄仁杰是一个坚决守住“依法治国”底线的好法官。即使皇上有这么大权力,我也不能随意听你的。可是也有很多人说,狄仁杰没那么有立场,是个官油子。

  在唐高宗李治年间,狄仁杰就得到重用,改朝换代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也受到重用。而且,武则天到晚年的时候,狄仁杰又想复辟李唐天下,要求武则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使大周回归李唐。人们都说“忠臣不事二主,良女不嫁二夫”,狄仁杰这人不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吗?这就有点儿冤枉狄仁杰了。

  其实狄仁杰一开始是个硬脖子,宁折不弯。唐高宗年间,李治有一个宠臣——左司马郎王本立。这个王本立是个奸佞小人,见风使舵,溜须拍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狄仁杰作为法官接到很多举报信,可是唐高宗李治护着王本立,狄仁杰就翻脸了,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放了狠话:皇上,这种佞臣你护着他,那就把我发配到蛮荒之地去吧!这话等于把皇上推到死角去了,皇上还不能把他怎么样。所以,后来狄仁杰因为这件事在仕途上吃了很多亏。

  还有一件事,武则天执政前期,豫州刺史越王李真造反,被灭了之后,豫州刺史的位置就给了狄仁杰。可是狄仁杰上任之后得罪了平叛功臣宰相张光辅。叛乱平息归平息,张光辅这个人心狠手辣,他带着十万大兵,将亳州城池攻下来后,老百姓已经开城投降了,他却开始屠城,要杀降冒功。

  城里有一千多户人家,杀得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海,一个不留。屠城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发泄过剩的荷尔蒙,他有这种杀戮欲望;另一方面是国家给的粮饷不够,军费不足,怎么办?只能掠夺老百姓。有的当兵的欲望旺盛,奸淫掳掠什么都干,历史上管这个叫“纵兵为祸”。所以,狄仁杰在任上一看,你把亳州那一千多户给杀了,这豫州我当刺史,我可不能让你这么干!这惹得宰相张光辅很不高兴:我下边当兵的打了胜仗了,还不让他们痛快痛快吗?

  豫州刺史和宰相相比差了三四级,狄仁杰该怎么回答?《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狄仁杰指着张光辅的鼻子说: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也就是说,我狄仁杰恨不得用尚方宝剑把你的脑袋砍下来!一个小小的豫州刺史,敢跟当朝宰相较劲儿,这不作死吗?所以,张光辅转身找武则天告状,武则天马上就把狄仁杰贬官了。

  武则天知道宰相张光辅是个小人,非常狠辣。可是那个时候,她刚当上皇帝,很多人造她的反,所以不重用这种心狠手辣的人,这皇帝的位置就不稳,这是武则天的权谋之术。这个时候,狄仁杰也反思,我干的是好事儿,可是自己却倒了霉。

  所以,狄仁杰在他的执政生涯后期,就变得圆滑了。他在当宰相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有小人向武则天告密说狄仁杰要造反,武则天就交给酷吏来俊臣来查办。来俊臣在历史上很有名,“请君入瓮”就是从他身上来的。这种酷吏,你要是不招,最后他总有办法把你弄死。狄仁杰很清楚,所以马上就招了。《大唐律》有一个特点,即使是死罪,如果一审的时候招了,就不判死刑。狄仁杰知道,所以他赶紧招供,招完之后,他就被关到了天牢。

  这时候,狄仁杰就趁机向看守的狱卒求来笔墨,把被子上的布抽下来,写了封上疏陈述自己的冤情。然后把它塞到自己棉袄里头,告诉狱卒让自己儿子来一趟。儿子回去后,在棉袄里找到了上疏,赶紧通过别的渠道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一看,就召见了狄仁杰,说:你既然冤枉,为什么承认谋反啊?狄仁杰说:“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也就是说,我要是不这么说,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查明狄仁杰是冤枉的,赶紧把他放了,把狄仁杰由宰相贬为彭泽令。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型。

  到后来,契丹作乱,需要人主持朝纲,武则天又重新起用狄仁杰。狄仁杰二次出任宰相,都快七十了。这个时候武则天也年事已高,七十多了。涉及立储的问题,当朝有“拥李派”,有“拥武派”,分别拥立武则天的儿子庐陵王李显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于是,武则天就问狄仁杰什么意见。

  狄仁杰说: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这就是说,你应该立你的儿子庐陵王李显——李显是你亲生儿子,武承嗣是你侄子,侄子能比儿子还亲吗?再者,你立李显为太子,他会给自己母亲立宗庙,你永远是皇室里的人,千秋万载享受后世的香火。可是你要立你侄子武承嗣当皇帝的话,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侄子会将姑姑纳入宗庙的——这句话很关键。

  这一说,武则天也明白了,再亲亲不过自己的血肉——侄子能亲过儿子吗?中国人讲究的是“差一层是一层”。过去古人死了,为啥叫“披麻戴孝”?就是把麻布拿来,撕开往身上一披,就是孝子;差一点儿的侄子、外甥叫“偏孝”,就得在上边钉一层,把它弄得规矩点儿;再往下服装上就各不相同了。所以,有句话说,咱俩是亲戚吗?都“出五服”了。

  什么叫“出五服”,就是人死了之后,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这是最重的孝服。而缌麻是最低一等孝服,这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所以说,孝服到侄子这儿就差点儿,到女婿那儿更差点儿,一层一层地往下减。出了“五服”,就是说你连孝服都在这之外呢,不算实在亲戚。

  武则天执政晚期的时候,武承嗣按捺不住准备动手了,当时狄仁杰就推荐了宰相张柬之,张柬之后来组织兵力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把皇位交给庐陵王李显,大周天下又回归了李唐。

  所以说,狄仁杰绝对不是一个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官油子。他想的是,当今天下的皇帝武则天圣明,那她当位;可是武承嗣是个小人,不能让他得天下,还得回到李唐正统来。狄仁杰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能审时度势,站稳自己的立场。当然,狄仁杰杰出的政治才能的发挥,也依赖统治阶级对他的信任,如果当初武则天不信任他,早就把他斩了。

  中国的唐代,虽然是君王独裁,但它也有一定的民主,而且对于国法很尊重。等中国的王朝越往后,到明清两代,皇上说一不二,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非常残酷,所以再想出狄仁杰这样的政治家就非常难了。在中国封建王朝里边,能出多少个狄仁杰,不是取决于狄仁杰能耐多大,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个像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那样胸襟宽广的皇帝。

狄仁杰:中国的福尔摩斯,还是一个官油子

上一篇:来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下一篇:中国冤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