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互联网造车的秘密

阅读:

【2016-05-27 13:51:52】

近年来,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人士都应该注意到,汽车这个领域正有一大波新公司、新品牌正在来袭。

与二十年前靠四个轮子几个沙发进军汽车的“书福军”不同的是,这帮新玩家头顶上都挂着“高大上”的光环,什么超跑性能、超大屏幕、超越“特斯拉”,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特斯拉”的突围,这些,或许只是敢在饭桌上YY的故事了。

包括“某视”、“某来”在内的新玩家,很多都具备互联网公司的背景,来源属性之统一,让人有种相声演员集体客串小品的感觉。

当然,笔者的感情色彩并不是鄙夷,人们需要互联网,汽车也的确需要互联网,未来的交通网络肯定需要互联网,在这些综合需求下,互联网公司也将在未来的交通网络中具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的出行体验中,车辆本身只是一个接口,车辆的硬件本身,也会转变为完整体验的一部分。原理,相信很多人都明白,苹果手机的竞争力一定不是硬件,而是界面,体验,生态。

再看看前文所提到的著名的跨界造车公司“特斯拉”,经常有人会在闲暇之时谈及,特斯拉的车如何如何猛,如何如何酷,又或是其实里程不足,又或是内饰粗糙等等。

但是笔者认为的是:“So what?”,就如同不要去强求保时捷的节油率,或是挑剔法拉利的隔音一样,人们掏钱去买商品,买的其实是体验,是它的属性。

有一种比较有画面感的认知是,如果就汽车本体而言,未来也就三大消费属性:移动、运动、骚动。

移动即基本属性,转移装载体;租车就可以将这个需求独立出来;运动即有动力性要求的那个群体,或许举办平民化的赛车运动,是压制马路赛车手的方式之一;骚动即装X,这辆酷酷的车就是我的,晚上我要开它去把妹……

因此,笔者认为广大爱好者们往往将“特斯拉”妖魔化了,或是在车这个环节本身将它妖魔化了。对消费者来说,至少Model S是个酷炫的大玩具,,而对“特斯拉”来说,车也许只是它的商业生态的一个载体,一种介质,也许人家只是能源的搬运工呢!?

如果说到要给车辆赋予更多的属性,近期热烈探讨的智能驾驶就有很典型的属性:买(租)车送(配)秘书,这个秘书能帮我找路,避堵等,我当然愿意为此买单;同样,如果给我配个专职驾驶员,无论是租车还是买车,我也愿意为此付出额外的酬劳。

如果将智能驾驶分为单机智能和网络智能的话,网络智能与互联网公司之间一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可惜的是,笔者肤浅地认为,大部分互联网造车公司(或者是互联网公司造车),强调的还是他们的车。却难看到新的属性,新的价值。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从业人员的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互联网公司的进入,给传统沉闷的汽车产业带来的新的积极的生态气息。

上一篇:什么才是互联网汽车的真实形态? 下一篇:购买C级车的消费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