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调查:网络职业打假何时能有底线

阅读:

【2017-12-24 23:00:45】

  线上商家遭遇买家集中维权申诉,仅是退货退款难以解决问题,要求高额赔偿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赔偿金额少则是购买商品总价的6倍,多则10倍甚至更高,而这些买家中的不少人,又多是对索赔商品进行了反复购买。”

  职业打假虽然由来已久,恶意索赔却由地面转至网络。

  线上购物集中出现的恶意索赔从何而来?谁是其背后的幕后推手?这一行为是否合法?

  日前,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电商遭遇

  被反复购买索赔的商品

  对于许多线上商家而言,刚刚结束的“11·11”和“12·12”可以说是赚钱的机遇,而对于刚进入平台不久的赵菲来说,却像是经历了一场“恶梦”。

  “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是有人刻意为之,但如出一辙的手法,让人不得不心生怀疑。”

  12月6日上午,说起自己在网上销售甜点的经历,赵菲言语间充满了愤怒,不少买家索赔行为的集中爆发,让她深深体会到了“躺枪”式的无奈。

  赵菲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网上销售甜点的时间并不长,2017年7月,她在圈内朋友的指导下开始从事进口食品的网销生意,进货渠道是山东烟台和威海两地的批发商。

  “因为刚刚进入这一行,没有太多的回头客,商品的销量也不是特别大。”

  认真对待每一单生意,向每一名买家耐心介绍自己的商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赵菲也留住了不少回头客,这让她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在“11·11”这一线上购物的特殊节点,赵菲早早便开始了准备工作,囤货、分类、拍照、上传……为了增加销售额,她一共备下了20000多元的货。

  “这一天,几乎所有的线上商家都在大搞促销活动,考虑到薄利多销,为自己的网店积攒一下人气和回头客,我也将利润定得很低。”

  甜点的销售情况并未让赵菲失望,仅“11·11”当天,她便卖出了近6000元的货,随后的几天,每日的接单量依然十分火爆。

  然而,在经历了一周的物流大配送之后,当她的商品到达买家手中时,一连串的售后问题却接踵而至。

  “先是有买家称从饼干里吃出了头发,之后是有人发现商品被泡了水,还有买家说分量不足的,申诉理由虽五花八门,却都是些很难落实真假的说辞。”

  赵菲开始认真地处理关于买家的上述投诉,但很快她便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不少申诉的买家并不仅仅局限于退货退款,而是要求她进行赔偿,赔偿金额少则是购买商品总价的6倍,多则为10倍甚至更高,而这些买家中的不少人,又多为对索赔商品进行了反复购买。

  “像饼干这类商品,本身的销售价格并不高,我承诺在承担来回运费的情况下进行退货,个别的我甚至同意无需退款将商品白送给买家,但有20多名买家却说什么也不同意,并威胁称如不赔偿便给差评,进行投诉。”

  赵菲告诉记者,在询问了几名圈内的同行后她隐约感觉到,自己很可能是遇到了有组织的恶意索赔。

  记者调查

  “上车”“进贡”背后的假打假

  线上购物集中出现的恶意索赔从何而来?谁是其背后的始作俑者?其运作方式又是怎样的?12月11日至12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11日上午,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发现,目前,在微信、QQ及各大论坛很容易便可找到标注为“打假交流”的群,这些群的主要打假对象为线上商家所开设的网店及销售的商品,群成员多以“职业索赔人”的名号自居。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打假交流群的成员,多以利用商品过期和商品发布漏洞等问题为由,有组织地大量购买此类商品,之后通过向线上商家进行维权的方式索要赔偿。

  记者通过搜索选定了一个名为“打假必胜”的QQ群,申请加入后很快由群主通过了验证。

  通过群聊记者发现,在这个人数超过400人的QQ群内,群成员讨论的话题主要是如何进行线上打假,从如何选单到截屏与商家的对话,再到下单购买至与卖家协商进行赔偿,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记者联系群主进行私聊,在表达了自己也想参与打假的诉求后,这个网名为“机车车头”的QQ用户显得十分热情。

  对方告诉记者,每一名群成员都可以在购物网上寻找被打假商品的链接,找到链接后通过群发便可以寻求其他群成员的帮助。

  “参与的人越多,索赔的成功率就越高,每个人的订单金额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卖家容易接受不了,会将协商赔偿的事拖入死局,而如果下单金额较小,大家一起要求索赔,卖家通常多会花钱消灾。”

  随后,群主“机车车头”还向记者介绍了如何向商家客服套话、收货时怎样拍摄拆包视频、如何进行举证选择以及如何申请退款并进行索赔的细节。

  12月12日晚,时值“12·12”线上购物的另一节点,针对海量线上商品的限时打折时段,各个打假交流群也因此变得十分活跃。

  记者申请加入了一个标注为“职业打假”的微信群,刚进入群聊便被多名群成员私聊要求“上车”。

  记者调查发现,所谓“上车”是指一部分群成员已经“锁定”了准备打假的对象商家,同意“上车”的成员只需根据发起者的“指令”下单购买该商家的商品即可,待收货后再根据“指令”统一向商家进行退货索赔。索赔成功后,“上车”的成员还需向发起者支付一定金额的“车票”钱,而这笔类似于“进贡”的钱,通常是索赔金额的20%。

  延伸阅读

  打假乱象何以超越底线?

  众所周知,职业打假自出现之初便一直饱受争议,在全民参与打击假冒伪劣成为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渠道之后,职业打假也随着线上购物的兴起由地面转移到了网络。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目前的互联网端,职业打假之所以以各种线上团体的形式集结且参与人数众多,主要是因为部分组织者以此牟利的私心和并不单纯的动机在作祟。

  “想成为月收入过万元的职业打假人吗?我们将带你边实战、边学习,打假赚钱其实很简单。”

  在这类招募信息的怂恿下,许多并不了解其中缘由的群成员选择跟风“上车”,同时也破坏了线上购物的正常维权秩序。

  12月14日上午,山东正大至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於伟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线上购物恶意索赔乱象的出现,主要还是缘于商家所售商品本身存在问题或信息发布尚存漏洞所致。除此之外,进入正规司法程序后各项限制,也是造成绝大多数商家最终向恶意索赔行为低头的原因之一。

  “以通过法院起诉为例,根据异地管辖法规,买家可以通过自己所在地的法院进行起诉,商家则需要自行到买家所在地的法院进行应诉,如果单笔交易金额较少,商家会权衡各种费用开销和能否胜诉等相关事宜。”

  杨於伟告诉记者,从法律上看,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索赔人和职业打假人,并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的消费者,如果还存在敲诈、欺骗等违规手段,更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打假维权,因为打假维权行为不可超越法律的范畴和底线。

  杨於伟表示,虽然职业打假人曾对监督企业行为、培育消费者维权意识起过诸多积极作用,有关政府部门过去也支持这种行为,但近年来,由于职业打假人滥用司法资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2017年5月19日,最高法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90号建议的答复意见》中明确指出,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团),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

上一篇:今晚报数字报 下一篇:[质监局]《打假维权监测综合业务平台》建设顺利通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