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两封“群众来信”

阅读:

【2016-05-31 15:04:55】

url:,id:0

张瑞林

1978年4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张家口。在部队当了四年的连新闻报道员、三年的营新闻报道组长。七年的新闻报道工作使我对报纸有着很深的情感,虽然回到地方待分配时间仅有几个月,但我还是自费订了一份《张家口日报》,也总想着写点什么,给报社投稿。

记得1978年5月12日的《张家口日报》刊登了一组“群众来信”。其中,康保县邓油坊供销社一位职工写信对市第一附属医院某医生的服务态度提出了批评,地区粮食局一位职工写信对市人民汽车公司某路公交车的服务态度提出了意见。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很中肯,,但有些遗憾的是,日报只刊登了群众的批评信,而没有反映出被批评单位对群众批评是个什么态度。作为读者,我觉得“群众来信”提出的批评意见没“结果”,看后有些“不过瘾”,心里还不踏实。于是,有感而发,我以“被批评者应在报上公开答复”为题,给《张家口日报》写了一封“群众来信”,送到了报社群工部。

这封信,很快刊登在1978年5月24日《张家口日报》的“群众来信”栏目里,而且编辑还加了一句按语:“这个意见好。”虽然在部队期间我在军内、地方报刊上登过不少稿子,但回到家乡后第一次在《张家口日报》上“见报”,我还是很兴奋的。此后,日报每次的“群众来信”栏目都注意既有来信、又有答复了。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在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事后也告诉我,院领导看到了我的信,还让医院职工传阅这张报纸并改进服务态度呢!

过了两个月,我又因为另一件事给报社写了第二封“群众来信”。7月份的一天,我因事乘火车去山西大同市。那时,坐火车出行来回要在张家口南、北站乘坐市郊列车。市郊车车箱是老式的,车箱里的座位是简易的长条木椅。引起我注意的是,几节车箱的外表都太脏了,本来是绿皮车箱,因久不清洗已变成了土黄色,车箱上的玻璃窗也早就不透明了。每天奔跑于南、北站之间的这列市郊车太影响铁路和城市的形象了。于是,回到家我又“心血来潮”,以“张家口铁路市郊列车太脏了”为题,给《张家口日报》写去了“群众来信”。信中除了批评市郊车太脏,我还特意提到:“闻名全国铁路的先进典型―――415/416次客运列车同样奔驰在京张铁路线上,市郊列车也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形象!”很快,这封信又在日报“群众来信”栏目里刊登了。没几天,火车北站就给市郊列车来了个大清洗。从此,市郊列车变得干净了。

两件小事,两封短短的“群众来信”,能够及时在《张家口日报》上刊登,并起到了作用,足以说明,《张家口日报》是十分注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正因为如此,《张家口日报》一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当年还令我颇感意外的是,这两封信刊登后,市复转军人安置办的同志也看到了,一位同志还找到我家进行走访,询问了我在部队的情况。随后,我被推荐分配到市委机关做文字工作。从此,我就经常在工作上和报社打交道了。一晃快四十年了,我常想,我和《张家口日报》的情缘,我在张家口工作的起步,还是从给报社的这两封“群众来信”开始的呢!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

[责任编辑:yfs001]

上一篇:网上信访量超群众来信来访量 下一篇:法治新报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