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渠道听民声 搭建平台解民忧

阅读:

【2017-04-18 14:00:58】

畅通渠道听民声 搭建平台解民忧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本报一直十分重视群众的信访工作,收到群众的来信来访都能及时处理——

■ 本报记者 沈荟

  今年以来,本报收到群众来信300多封,接待来访群众70余人次、来电200余人次。部分群众来信和信访材料经本报转给相关部门后,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及时调查核实,很快解决了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针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本报记者还迅速出击,深入基层明察暗访,及时开展舆论监督,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帮助部分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在这些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群众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反映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占用耕地违规开发或建房问题,拆迁补偿不到位问题,个人或者少数群体待遇不公问题,环境污染或公共设施损坏未及时修复等问题。有的群众来信转给地方后,问题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但也有一些问题牵涉面广、解决起来难度大,有的问题年代久远不好查证,成为信访老大难,有的问题属于暂时无法解决,或群众不接受当地处理结果,造成多次信访或反复上访。

  半年来,本报收到群众来信和信访材料,经过认真甄别后,一般都会转给当地党委办公室或相关职能部门,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及时调查处理。大多数县市的党委政府部门都很重视群众的信访工作,有的地方分管领导还在本报转去的群众来信上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立即调查处理,并及时将查处情况反馈本报。 4月30日,当涂县公路运输管理局就本报转发的读者来信回函,表示读者反映的情况属实,将进一步加大对县城电动三轮车载客营运的整治力度;5月7日,合肥市委督察室回函本报,针对本报转去的群众来信,市有关部门已及时调查处理,并回复了信访人;5月21日,淮南矿业集团党委宣传部针对本报转去的读者来信回函称,该公司已进行调查处理,并答复了信访人;7月23日,本报社情民意版刊发《填埋污泥改良土壤 林地耕地却变沼泽》一文,7月29日,肥东县环保局有关领导专程来到本报,对本报的报道表示肯定,并反馈调查处理情况,表示该局已采取了5条措施,着手解决填埋污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部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本报适时开展舆论监督,督促地方及时查处,回复群众合理诉求。 4月上旬,阜阳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部分老师给本报来信,反映该校新建的教工住宅楼存在质量问题,本报派记者实地采访,并于5月7日在11版刊发了《教工住宅楼竟成“窝心”工程》一文,推动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问题;4月中旬,合肥市一读者向本报反映,在该市十里店社居委石大郢村,渣土车乱倒建筑垃圾侵占耕地,几年来的建筑垃圾形成了一座“渣土山”,记者现场采访后,5月21日刊发了《“渣土山”堆到耕地上,该由谁管? 》;4月30日,本报刊发的《小区业主维权遭遇“拖字诀”市长批示竟成“一纸空文”》一文,促使有关部门加快了解决问题的进程。这些报道见报后,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闻风而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本报也对此作了跟踪报道,先后刊发了《井岗镇查处乱倒渣土》《小区业主维权有进展》等稿件。此外,本报还就读者反映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调查,先后刊发了《春游踏青 别让不文明行为 “煞风景”》《“驾照代扣分”须重拳整治》《公共健身器材损坏,该由谁修? 》《保护“大水缸”共饮“放心水”》《制售假证须依法严惩》等稿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在这些群众来信中,还有一些来信、来访是寻求帮助、咨询政策的,针对这类来信,本报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向群众宣传相关政策法规,督促相关部门按政策答复群众的合理诉求。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报还在《社情民意》版开辟《问题速递站》《信访直通车》《服务快车道》等栏目,及时刊发读者的来信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党报与读者及基层群众的联系交流,本报还公布了热线电话、群众来信电子邮箱,群工部还开设了读者QQ群,及时与读者和基层群众联系,受到广大读者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上一篇:我局局长信箱收到一封群众来信 下一篇:用心灵感受民情、用行动排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