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化漏洞与历史记忆的残缺

阅读:

【2018-03-11 20:07:13】

人类的文化漏洞与历史记忆的残缺

 

 所谓历史,是一切社会成员共同活动的产物,因此,所有的社会成员的活动都构成历史的内容。随之而来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是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因素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有关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途径、方法与核心因素的问题,是涉及人类历史观的最本质的要义。所以,上述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人类历史研究的终极问题。

历史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个民族国家统治者的历史观直接影响到对社会生活的管制方式,由此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以及所有的个体记忆构成历史的内容,然而,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表现为文字记录的历史记忆从来就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一方面,这是能够使用文字记录自身活动和社会重要事件的人做出的自觉地进行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自觉地使用文字记录自身活动,并把自己的活动赋予历史的含义。

人类从发明并且使用文字记载自身的社会活动开始,在文化上就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历史记忆的漏洞或者叫做盲点。而且,在国家形成后,统治者更是自觉地把人们的社会记忆片面化和简单化,只是选择性地进行一些历史的记录,以方便于人们对自身的歌功颂德。在这方面,中国的历史记录最说明问题。在中国,24史记载的基本上是属于统治者的军事、政变以及日常活动的历史,而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的、活生生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文明的意义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医学家们的发明、活动等等内容,却被有意识的遗失了,不被记载和录入正史,

文字的发明以普遍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最巨大的进步。但是,人类在使用文字记载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文化本身存在着一种明显而巨大的漏洞或者盲区,使得人类历史本身存在着明显而巨大的缺陷。文化的漏洞是指,人类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的主管性,也就是说,在记载人类的社会活动时的选择性,把许许多多本应该被记载下来的内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遗失了或者遗漏了。这便形成人类历史的巨大的空洞和残缺。语言与思想的真实联系问题应该是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一起语言都构成思想的表达。在许多时候,语言只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本能的表达,中国的语言在这方面表现的极其明显,比如人们见面的问候“吃了吗?”或者“干什么去”等等,只是表现的一种自然状态。思想属于能够把语言引深并且能够让人们自觉去行动的思维成果。

人类的历史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作品灌输形成的,比如关于东周时期的历史记忆,一部《东周列国志》影响巨大,再比如三国时期,一部《三国演义》影响巨深,即是到20世纪,关于蒋介石和民国历史,一部《金陵春梦》有着普遍的影响。中国人的历史观受到来自文学作品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比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后人认识春秋时期以及商纣王以及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许多历史故事却是不真实或者荒谬的。

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残缺,一方面是知识性的,一方面是选择性的。其实,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记忆都存在着记忆的漏洞和误差。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的残缺和漏洞,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由于政治因素造成的,同样与人类记忆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人类对于历史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事天然的、有些则是自觉的,另外则是在统治者的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在秦朝之后,汉朝建立的初期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儒生董仲舒的文化政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为统治者树立起一种在名义上始终传承者的意识形态的法统。但是,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从来没有被历代统治者真正的执行和贯彻,汉朝叔孙同等人为汉朝皇帝设计了严明的礼制,其实这本身就使得儒术仅仅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对社会的普通民众生活无法产生直接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力。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的汉明帝时期,具体地说说在公元68年左右,汉明帝公开接纳来自印度的佛教,由此,佛教以铺天盖地之势滚滚东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儒教的地位,充当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传统,结合公元1世纪传入的佛教,再加之20世纪50年代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定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80年代后基督教的兴起,在21世纪初,中国大陆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通过对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观察,把历史的动力定性为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的动力和主要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后,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定位站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中国在继佛教开始传入的大致1500年后,又一次在统治者的直接指导下接受一种来自欧洲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工人阶级获得劳动解放。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从社会政策上主要是执行和运行公有制的主张,在理想上是宣传实现共产主义,直到1976年10月终结。在起自198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基督教这种欧洲国家的主要的宗教形态,开始得到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年人的普遍接受,并且在中国农村大量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城乡年轻的人们对于基督教节日的热衷,上帝——这个被中共无神论所否定的图腾,又一次重新开始召唤中国,并且逐步占据许多中国人的心灵。

在中国大陆,有一则被许多人经常说起并且认同的命题——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或者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事实上,这便涉及到了对于人们的历史记忆问题的观点。

人类具有的智力注定使得人类充当地球大陆生命的最高形态的生命,并且成为地球大陆的主宰者,人类是属于地球陆地上的生命形态,而战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中是否存在着一种不同形态的智能生命,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发现,而且,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程度尚处于十分贫乏的程度。

历史学天然地承担这两项主要的人文领域里的任务:一是对于真实的历史面貌的记述、揭示和时间断代;二是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提供正确的历史观。甚至于后者比前者对于社会的进步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记忆,事实上都构成人类整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只是没有上升到一种整体性的、宏观的社会记忆而已。因此,历史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要比每个人的生活记忆重要的多。

在21世纪,中国的汉语必须升华为世界上的一种主要的科学语言,由此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对于崭新的知识体系内容的创建和科学体系的架构。

中华民族迫切树立以文明为核心价值的历史观。这将深刻影响到21世纪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徐国进

                                                   2017年12月29日

上一篇:《上海年鉴(2017)》:深入寻常百姓家,留存历史记忆 下一篇:剖析历史记忆的“自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