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

阅读:

【2016-07-26 11:00:10】

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

女大学生在一大会址党旗下合影。

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

二大会址里的平民女校。

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

上海妇女界联合主办的杂志《妇女声》。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7月23日,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有着与当天高达40℃气温同样的“火热”。

从早上9点开馆起,“90后”讲解员胡炜和他的5位同事,在“连轴转”的讲解中,几乎忘了时间。两个多月前刚来到即将修缮的新馆工作,每天近4000名参观者,让胡炜在每天10场甚至更多的讲解中,对这份“看似枯燥却很神圣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能将革命前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播出去,我很自豪!”

95年前的7月23日,在这处如今具有“红色地标”性意义的石库门建筑里,李达、李汉俊、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13名代表,心怀革命理想,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进入当年的会场,18平方米的厅堂,正中是一张长方形餐桌,十余只圆凳围绕摆放,花瓶、茶具、电灯,一切都以原貌陈列着。时空流转,当年“会议最后一天,因被探子突然闯入而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惊险经历,早已变成胡炜口中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

上午10点,跟随着胡炜的解说,在近千平方米的一大会址参观一圈下来,11岁的妮妮和她的十几个小伙伴们,已经被展厅内十万余件文物史料、历史照片,118件国家一级文物深深震撼。早上7点在家长们的带领下出发,转乘一个多小时的地铁,“特地赶在一大召开的日子来参观”,孩子们格外兴奋:“平常在书本上了解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特别是在缅怀墙前向先烈鞠躬献花的环节,特别激动。”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总在因缘际会间徐徐展开。与幽静的一大会址一墙之隔的,是具有上海“时尚地标”之称、上海人休闲娱乐消费场所的“新天地”。“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换了新天地,我们才有了这样幸福和美的新生活。”坐在露天咖啡馆里,妮妮的妈妈、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唐女士,这样向女儿诠释着“新天地”的含义。

事实上,“将红色记忆代代传承下去”,也是妮妮妈妈此行的目的。下一站,她们的目的地是与距此步行只需30分钟的中共二大旧址。

同样的石库门建筑,因为地处占地34800平方米的“延中绿地”,辅德里625号的二大旧址,显得格外幽静。

117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300余件珍贵史料将时间回拨至90多年前。诞生于这里的众多“第一”,则让这座静谧古朴的院落更多了几分庄严肃穆: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党章历程厅火红的“党章墙”前,从一大党纲、二大到十七大的党章格外醒目。头发花白的老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团队整齐排列,举起右拳,重读入党誓词。“这里是我们今天党章的源头和雏形,今年3月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寻访红色记忆、学习党史、宣誓入党、重温入党誓词。”展馆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在展馆的另外一侧,平民女校旧址吸引了唐女士和妮妮的目光。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培训学校,校长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学校先后招收了包括王一知、钱希均、王剑虹、丁玲在内的30多位学员,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启蒙和发展培养了人才。

尽管开办不到一年因经费不足停办,但学校开设的女子手工、经济学、讲演术、社会学等诸多课程,“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替伊们介绍工作,使取得工资维持自己的生活,实行工读互助主义;为年长失学的女子设专班教授,务使于最短时间,灌输最多知识;为一般不愿受机械的教育的女子设专班教授,使能自由完成个性”。女校师生经常在上海女界联合会举办的《妇女声》杂志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吹响了妇女觉醒的号角,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民女校也被陈独秀和李达誉为‘到新社会的第一步’。”展厅里,唐女士带着女儿一字一句认真阅读。对生长于新时代的上海的她们来说,旧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桎梏,早已在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努力中随历史云烟而去,“男女平等、不要歧视女孩”这样的意识甚至已经成为11岁的妮妮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仍然希望她知道,这一切从哪里来,我们要感谢谁。”轻轻揽着女儿小小的肩膀,唐女士说。

(执笔:王蓓 参与采写:刘旭 丁秀伟 徐慧玲 田珊檑 高雅丽 郑钰)

上一篇:【记忆中的尼泊尔】虔诚者之城-巴德岗 下一篇:巡回画派的俄罗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