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身边的历史记忆

阅读:

【2017-04-30 09:51:36】

青砖黑瓦、老虎窗、民国小楼。曾经的历史记忆,如今却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南化六村的一处院落,坐落着几幢民国风格小楼。破落的生存环境,让人很难想象这个建筑群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发现》中对此有说明——这些民国风格建筑属于“永利铔厂旧址”,属工业遗址。

民国时期,这里与南化公司的前身永利铔厂相连。永利铔厂由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于上世纪30年代创办,抗战前号称“远东第一大厂”,江北的“大厂区”由此得名。对此,曾参与保护“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南京上元书院的青年学者宋政澔深有感触,“如果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都荡然无存,我们的民族记忆又将何处安放。”

产权归属、资金掣肘……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这不该成为让文物蒙尘的理由。文物保护,现在不少地方的思路还是不够开阔。要么是把文物圈起来,简单建个馆招揽游客;要么就干脆拆掉真文物、建起假古董,用“xx风情一条街”来招商引资。钱是引来了,但曾经的记忆与历史何处可寻?

其实,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古建筑需要原址保护,但在其周围可以搞一些体验馆,让老百姓亲身体验。和传统“圈养式”文保方式不同,这种开放式的保护更能让人融入,更显亲切。

近年来,宋政澔和他的学者同仁四处奔走,为保留身边的历史记忆尽最大努力。他说,“历史记忆的延续需要载体。不能屡屡让身边的历史成为昨天的回忆。” 董 晨

上一篇:尘封的历史记忆:滨州惊现“刘胡兰” 下一篇:历史记忆中的文化乡愁